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08|评论: 6

怀 念 母 亲 许虎、许豹口述 许彪整理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5-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
许虎、许豹口述  许彪整理
   母亲温书梅,1926年5月19日出生在山西省祁县大贾村,武乡村与大贾村同属东观镇,两村相距不到10里路。母亲善良,贤惠,勤劳,手巧,能持家吃苦,善于帮助人,是一个中国式贤妻良母的典型女性。
   养育了母亲的大贾村温家大院分前院、后院,占地约500平方米。大院建筑古典高大,墙用砖砌,顶架用泥抹平,装饰碃美,墙体图案精雕细刻,房屋、院墙、大门保留着旧时统一规划修建的痕迹。前院三面有屋,供人居住食宿。后院树木森森,约10平方米的老式车马棚显示着大户人家曾经有过的家道兴旺景象。母亲小的时候,温家是大贾村数一数二的富贵之家,良田上百亩,太原、祁县、太谷城里都有她家的房产。
    温氏是祁县的望门大族,早年探亲时听舅舅讲,他家祖先是唐代名将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兄弟,现在祁县的温氏是三兄弟的后裔。可我们认为,舅舅是个夸夸其谈的人,排除不了说大话自夸自擂的可能。不管是真是假,也不管祖上有多么荣耀,温家最后还是败在了抽大烟的舅舅身上。
    母亲受外公外婆的影响,明白事理,颇有大家风度。父亲当兵离家后,许家被宣布为“共匪”家庭,当局把母亲关进了监狱,逼她说出父亲身在何处,把人交出来才放她出去。可是受尽折磨的母亲一字未吐,后来经生意界的朋友保释,吃尽苦头方得出狱。不久家中除口粮田外多余的田地被没收,加之无男劳力干活,家境每况愈下,吃饭穿衣渐成问题。母亲无法,主动担起了家庭生活重担,起早摸黑下地劳动,有时间还帮人干点杂活贴补家用。
   50年代中期,母亲带着大哥和我千里迢迢从山西省祁县武乡村来到四川省邛崃县,在永安场油库当了随军家属。1959年全国进入困难时期,家属子女的口粮、猪肉、菜子油定量供应。标准大概是,母亲和10岁的大哥许龙一个月一人26斤大米,我16斤;猪肉一个人每个月半斤,大小人一样;菜子油一人每月2两。当时发粮票、肉票、油票,凭票去国家指定的地点购买米面、肉、油,蔬菜则自己去市场上购买。由于缺肉少油,孩子们饿的快,供应的米面根本不够吃,父亲又没时间过问家里的事,全家人吃饭的担子落在了母亲身上。
    为了多挣点菜钱,弥补父亲工资的不足,母亲去油库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工,擦拭油桶,打扫卫生,搬运杂物,一个月有18元钱的收入。买菜那天,母亲会早早地背着背兜,领着我步行到3里开外的羊场街上买菜,什么便宜买什么。有时街上没有菜卖,她就带着我下地挖野菜。年幼的我也不认识什么野菜,只依稀记得母亲说有荠菜、马齿苋,还有车前草什么的,实际上只能跟着跑跑腿而已,根本帮不上忙。大哥那时在永安场村小上小学,遇上羊场的赶场天是星期日,他就代替我陪母亲到地里挖野菜,比我和母亲两人挖的多了不少。
   那些年,母亲除了打工、买菜外,每天早中晚三餐还要烧菜煮饭,天天打扫卫生,时常洗全家人的衣服。特别是生了三弟、四弟后,她的担子更重了,成了我们家里最忙最累的人。我和大哥心痛母亲,经常主动帮她做点家务事,带弟弟,让她多休息一会儿。
    1962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家里三弟、四弟尚小,加上她一个妇道人家,5个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供养,和孩子少的人家比较,我家的经济收入仍然不宽裕。母亲不怕这些,她说“穷不怕,苦不怕,只要合理安排就有法”。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精心安排下,一家人的生活过的井井有条,充满快乐。
     在母亲的精心操作下,小时候的我们吃到了不少美味的山西面食。她削出的刀削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软而不粘;她捏的“猫耳朵”,汤汁十足,吃起来特别鲜美;她做的面片,用手一片一片揪下来,放到开水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作料吃,特点突出;她的“拨鱼儿”,则是用铁筷子把和在带把的面板上的软面团,一根一根地拨到锅里煮的,那种面条长长的,圆圆的,像沸水中跳跃的鱼儿一样,好吃又好看;母亲做的饼子更有特色,在大哥大嫂家养老时,不光大嫂的家人和亲戚们爱吃,街坊邻居也时常上门品尝。
     山西人常说“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过年过节,在外地工作的家人回来探亲,平时亲朋好友来访,母亲都要包饺子来吃。她包的饺子皮薄馅嫩,形状独特,味道鲜美,荤馅有三鲜、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的,素馅有白菜、芹菜、红萝卜、菌子的,还有鸡蛋的。“好吃不过母亲包的饺子”,早已成了全家的共识。
     我比大哥和两个弟弟更加偏爱面食,退伍到印钞厂当工人后每次回家都要纠缠母亲变着花样做来吃,只要在家里呆上几天,回到厂里工友们都说我又长胖了。四弟兄都爱吃母亲做的面食,除了大哥只会吃不会做外,三个弟弟或多或少学会了一些制作手艺。四弟呆在母亲身边的时间更长,颇得母亲真传,成了四兄弟中唯一的“面食将军”。
    母亲的面食之所以好吃,除了原料好制作精良外,还因为配有酸、香、甜、鲜的山西老陈醋作料。我记得武乡村老家的院子里,一直摆放着4个大缸,里面盛放着奶奶和母亲亲手酿制的几百斤老陈醋。听母亲讲,酿出的醋要在缸里盛放10个月左右,夏天太阳大的时候还要揭开盖子暴晒。备料,制曲,酿醋,暴晒,搬缸,都是她一个人的活路。这些,我们几弟兄到现在都不懂,只晓得家里的醋特别,陈香扑鼻的味道是别的醋所没有的。
     母亲不仅要管一家人的吃,还要管一家人的穿,早年我们几兄弟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开始她从供销社扯些布回来,手工给我们缝制衣服。后来父亲买回一台缝纫机,她学了一个星期就能用机器缝制衣服了。我们穿的,总是旧的没穿破,新的又做了出来。哥哥慢慢长高,旧的衣服不能穿了,弟弟接着穿。平时一般不会到商店买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为儿子们买一套,有时钱不够只能今年给这个买,明年给那个买,当然是选价廉物美穿的长久的买了。母亲感到最自豪的,是她用父亲的旧军装为弟兄4人剪裁改造缝制的4套小军衣,部队战士夸我们穿在身上“像真的军装一样”,说“许家又出了4个小八路”,让母亲和小兄弟特别的开心。
    四兄弟穿的鞋,那几年都是母亲从大到小挨个手工做出来的。当时不能穿的衣物,在她的眼里都是宝贝,我们的鞋就是利用这些“宝贝”制作的。到时,她会用剪子把旧衣服上有用的地方剪下来,积攒到一定数量后择个大太阳的日子,在一张大面板上一片片地用浆糊粘起来,粘到四层后的底子再放在烈日下面暴晒,这样制作的鞋底透气吸湿、柔软舒适。家里保存有纸做的鞋底样,到时贴在晒干的底子材料上把底子剪成鞋底半成品,再用细麻绳一针一针地纳。纳鞋底是做鞋的重要流程,一点也不能马虎,母亲要纳很久很久。我记得她一针下去总要把针在头发上蹭一下,引过的麻绳绕在锥子把儿上使劲拽几下,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就留在鞋底上了。纳鞋底时母亲经常被针扎着手指,大凡三弟会说“等我长大了挣到了钱,先给爸爸妈妈买鞋穿, 再给哥哥弟弟买,你就不用再吃苦了”,逗得母亲开怀大笑。
   母亲和父亲都不喜欢吃有黄鳝的菜,因为黄鳝长的像蛇,令人生畏。有一次父亲在外地吃饭,部下点了一盘蒜苔炒黄鳝端上桌请他吃,父亲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让端走了,一点不给部下面子,可见对黄鳝是多么的深恶痛绝。半年后父亲到新津成昌兵站部开会,回来后问母亲“你猜我在新津吃了一道什么菜”,母亲猜不着。父亲说:“星期天休息,同去开会的油库同志让我请客喝点小酒,中途加菜时一个同志让师傅来一盘蒜台炒鳝鱼,我想鱼好吃就答应了,谁知酒足饭饱付账时,点菜的人问这盘菜怎么样,我说好吃,下次可以再点这道菜”,“你知道这是什么菜,原来是我不想吃、不敢吃的红烧黄鳝。”父亲又说:“想不到鳝鱼就是黄鳝,更想不到还会如此好吃,下次我们也搞点来吃嘛。”可胆小的母亲听了后还是害怕,一辈子也没尝过黄鳝的味道。
    母亲就是这样,一辈子胆小怕事,但关键时候却又坚强无畏。在她的熏陶下,我们四兄弟都成了循规蹈矩的人,做人做事总是有章有法。也好,这样大家都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一辈子平平安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5-2 13:5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5-2 15:3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5-2 20:4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5-3 02:2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5-4 12: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就是这样,一辈子胆小怕事,但关键时候却又坚强无畏。-----感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