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之于天津,二人转之于东北,都是最具地域特色的语言艺术。而天府之国,闲逸市井中,大到艺术中江,小到木楼茶馆,都会有川剧的身影。这是特技表演?或魔术?提起川剧,对于大部分外地人来说可能就=变脸,一种能让脸上油彩瞬间变色的传统魔术。
去成都看川剧变脸?第一次看川剧是几年前的事,在成都一个颇有名气的古镇里——黄龙溪古镇。进入茶楼,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身着龙袍和一位头戴凤冠的变脸表演者,他们脸上均画着色彩缤纷的油彩。刚开始和着音乐他们做着一些常见的表演形式,随着音乐的激昂起伏,甩袖子、挥扇子、扭头,甚至接连变脸数十次,整场表演都天衣无缝,赢得我们阵阵拍手叫绝。演出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我更是被这种古老的戏剧表演方式所折服。川剧在我看来不仅唱腔好听还富有内涵,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戏剧的美感。
川剧戏曲演出,在我眼中川剧真的不仅仅是一个戏曲,他应该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东西来装点自己的人生一样,我觉得有些时候川剧或者说戏曲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装饰品。
我喜欢川剧,是发自内心的,但是我却不知道发自内心喜欢的川剧是什么?
之后每每去看川剧都会被打动,随着对川剧知识的深入,川剧之美令人无法抗拒,就这样被川剧征服,做一个川剧的铁杆粉丝,我心甘情愿
川剧不止局限于四川境内,是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以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川剧也是传统戏曲,它不是魔术,变脸只是川剧的一种表演形式,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高达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而川剧中最为著名的技巧为变脸,它含有拭、揉、吹、画、戴、憋、扯这几种方法。川剧演员在演出前,需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脸谱的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因为川剧脸谱以颜色来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依据的。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黑色多用来表现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者好勇斗狠而又凶残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仙、妖、鬼怪等角色。
心境
跟其他古老的地方戏曲一样,川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传承川剧的任务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际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奖。
现如今,社会迅猛发展,川剧也跟着潮流不断更新。川剧不再是需要去特定剧院才能观赏到的艺术,而是家家户户触手可及的非遗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渠道获取川剧资讯,包括网络、微博直播以及亲身体验去感受川剧带来的魅力与享受。
“生死相隔心不隔,今宵裴郎出罗网,去为万民清君侧……”你听,这感人至深的台词不仅表达戏剧主人公的真挚情义,也呼唤着大时代中川剧的传承与崛起。
黄龙溪川剧变脸表演,成都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