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像个日本城市”
“新北川到了,你在哪里下车?”大巴从北川老县城所在的曲山镇出发,由北往南穿过擂鼓镇、永安镇,终点在永昌镇——北川新县城。 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县城是北川。大地的强力穿城而过,老城区80%的房屋倒塌,同年9月又遭受洪水泥石流的袭击。 无法就地重建,县境内亦无适合建城之地,距老县城曲山镇23公里,隔壁安县境内的一块地被划入北川,命名为“永昌镇”。北川成为5·12地震后唯一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 2011年2月2日,北川举行了一场以“开启永昌之城,点燃幸福之火”为主题的盛大开城仪式。时隔7年,对于这座严格遵循设计师规划建成的县城,人们依然称呼它“新北川”。 大巴车一一报出街道名字,先下车的是“老北川人”,住新县城北部的尔玛小区和禹龙小区;后下车的是原安县农民,住偏南部的新川小区和永昌小区。 初次到来的游客,可以居中选择,在羌族特色步行街下车,站在这座县城的中轴线上。环顾四周,建筑低矮错落,行人不多,仿佛置身于一座规整的大型新开发楼盘。 “在细节上像个日本城市。”李晓江不止一次从国际同行那里听到这样的评价。他喜欢这个评价,“北川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高层住宅的县城,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理想,老百姓也很接受。” 2018年3月,李晓江回访新北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新县城的设计者们要编一本书,检验当年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李晓江被安排住在2016年开业的佳星酒店,这是新县城里第二高的建筑,16层。“(佳星酒店)不是住宅,(建得高)也就算了。”规划新北川时,李晓江建议,这里的建筑无论如何不要超过12层,兼顾安全和美观。 最高建筑是羌族碉楼,位于步行街中心,高37.7米,周围建筑只及它的腰部。碉楼门口循环播放着一段女声录音,热情邀请“各位朋友乘观光电梯,到北川最高的羌碉上观看北川灾后重建的成果”。 步行街两侧,却有大片空地。在新县城规划设计征求民意时,设计者们原本认为,居民们会优先考虑县城里这个最繁华的地段,结果相反。 老安县人要往南住,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在南边;老北川人要往北住,他们希望离失去的家园越近越好。于是,这两侧的用地只能留作备用。 “我们尊重了他们的选择,但这确实是个遗憾。”李晓江说,虽然新建的小区都不设围墙,但一南一北的地理区隔,阻碍了老北川人和老安县人的融合。 今年回访,李晓江专门询问当地居民融合得怎么样。他看到,在永昌小学里,即便是地震后出生的孩子,有时也会分成两拨玩耍。 在李晓江看来,社群的融合,还需要时间,加强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