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60|评论: 1

方言与故乡 ——兼谈邛崃方言 作者:王勤

[复制链接]

方言与故乡
——兼谈邛崃方言
文/王勤

最能引发乡愁的是母亲煮的饭菜,是邻家妹子羞怯的笑脸,是竹林旁边桃花树前,那栋青瓦房上升起的一缕炊烟,是那一句句总是脱口而出的故乡。
乡音才是我们真正的母语,乡音就是我们忘不掉改不了的土话土语。

今天,我们就谈谈我们邛崃的方言。
关于方言,历朝历代都有人收集整理,最早的当数西汉大文学家,成都郫都区(郫县)人杨雄,汉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他喜好研讨各地方言,历时二十七年,撰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李实著有《蜀语》一书,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重要资源,清末,有四川中江县人刘省三编写的故事书《跻春台》,大量运用四川土话,也是四川方言研究的重要文献。到了1987年11月,有王文虎、张一舟等合编《四川方言词典》。1996年2月,川大教授崔荣昌著《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并于次年12月用语音的形式出版《成都话音档》录音带,又于2006年出版《四川邛崃油榨方言记》。2018年4月,"四川记者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徐建成先生,收集大量方言,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四川方言,著有《老成都街坊龙门阵》。此类收集、整理、研究四川方言的著作还很多,如今互联网时代,也有不少有心人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已对四川乃至邛崃方言的研究文字,诸如邛崃作协的杨辉祥、唐文栋等,广大有识之士对方言的整理和研究,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根的一种追溯,功莫大焉。

邛崃话属于西南官话岷江片区,与蒲江、大邑、崇州,新津几地的语言非常相近,其发端于古邛崃话与外地语言的接合。
说到邛崃方言,我们首先要找到方言的源头在哪里?方言就是某个地方的特有语言,方言的源头,一定是使用这种方言的族群起源的源头。邛崃人古作"邛民",自张仪、司马错伐蜀,秦人称蜀国为"西僻之国,戎狄之长。"也就是说蜀国人并不在华夏民族之列,是为"戎狄",即我们口头上说的"蛮子",《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司马相如平西南夷,此时所称"西南夷"当指邛崃以南以西的雅安、凉山乃至更远。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好像都不是指邛崃而是与邛崃接壤或以远地区,古邛崃人貌似并非"西南夷",但我认为,古邛崃人一定是"西南夷"中的一部分下山定居的人。
为什么人类的起源和生活大多在山区?那是因为山区有丰富的食物,比如四川盆地,最早是一片汪洋,地壳上升后也是沼泽之地,经慢长岁月后方才适合人类生存。古蜀国的先祖"蚕丛、鱼凫、杜宇"等,都以鸟兽鱼虫为名,充分说明他们来至山区,由四周山区而慢慢遍及整个平原。那么,"邛民"在被古蜀国统治之前,一定也是从横断山区而来,在山区与平原之间的过度段生息,包括三国时期蜀国的"邛崃人",我推断亦是"戎狄"无疑,他们慢慢向平原地区延伸。
以上说了这么一大堆与方言无关的话,其实就是想说明,古邛崃的语言定是"蛮荒之语"。

公元前316年,自秦统一蜀国后,不断有北方民族和中原人的迁入,同时也是外来语种的迁入,特别是张献忠剿川加上土匪的滥杀,据一些资料记载,真正的四川人所余不过三分之一,邛崃人自然不可幸免,后来湖广填四川,不知来了多少湖广人?只一个"填"字,足可证实当时的四川土地上是多么的荒凉,湖广人占去四川大部分的土地,湖广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本地土著的人口数量,本土语言自然就被外来语言覆盖乃至代替,当然肯定有与本土融合产生的新的语言,也有本土留下的方言,这就是如今的邛崃话的源头了。
找到方言的源头,我们再看看方言的沉淀和延续性。
今之四川(邛崃)方言,早已不是杨雄《方言》中的方言了,历史在发展,族群在迁徙,文化在交流,方言并非不可改变和更新的,方言的留存多少,能传承多久,或是否能传承下去,并非取决于谁著了几本书,也不取决于谁发表了多少史料级文章,或用现代音视频等高科技对方言的抢救,这些工作必不可少,这些成就将造福后世,但它却阻挠不了方言在历史长河中被冲涮,及至消亡。
我认为,就象现在的邛崃人在各地都有安家落户的,邛崃方言能否在那些居住地生根,不会由什么大文豪的几本书决定,也不由那些引经据典的论文决定,如果所在地使用邛崃方言的人数足够多,足以用邛崃方言生产生活和学习交流,那么邛崃这个异域的方言就会在外地扎下根来,并得以流传,若干年后,就是那群人的母语了;反之,如果族群人数太少,生产生活主要是与非本语种的人打交道,就不利于交流与传播,就会被当地语种所覆盖。
所以,我认为方言能否流传下去,主要是使用这种方言的群体有多大,如果一个外来语种势力强大,它不仅可以渗透你,而且还可以覆盖当地语种,就如上面谈到的"湖广填四川"。当然,统治者的强制手段也能改变人们的语种,那么,方言就更不必说了。如印度人都会说英语,英语成了印度的第二官话,假如印度还没有独立,英国的语言文化对印度语言的摧毁是可想而知的。再假设二战没有如期爆发,假如中国没有战胜日本,也许,东三省百年后的方言会是日本的“咪西咪西”之类,而绝不是"这嘎达、那嘎达"的了。
综上所述,方言既是一个地方语言文化的土特产,同时,这土特产也是可以改变的,并非因某某先贤将其编辑成书,或刻于石碑就一寸不变了。
同时,方言还具有演变和生发的可能性。
在邛崃乃至四川、重庆,所谓典籍、古书上记录的方言,如果是在湖广填川之前著述的,那时的方言也只能是当时或之前的方言吧,比如前面提到的《蜀语》,是明末清初的四川方言,它是整个四川方言的组成部分,但绝不能说它就是当今的四川方言,只不过,当今的方言一定还有那时的影子和留存。更不能搬出一本古书来否定今之方言为不正统,而且,我敢断定,方言还在继续演变,同时还继续有新的方言诞生,千百年后的人也许已不会今天的方言了,他们只能从一些书上去寻找古时的方言,就如今天的我们一样,而那时,他们自有他们当下适用的方言。
方言会在历史进程中消亡,同时又会在历史进程中产生新的方言。
但,这并不阻碍我们今天对方言的发掘和梳理,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如果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方言,那么它的文化就是一张白纸。
关于方言的记录方式非常重要,如语音记录,口口相授,是大家最易领会和传播传承的,用文字记录会遇上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表述这个方言的文字是否存在?方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臆会出来的,或因形,或因声,或因意,而有所不同,并非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这就造成了许多方言的本义和发音只能意会,无法从字典中找到,也许,仓颉根本就没有造有那个字,所以,在我们非得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时,往往只能用同音或同义的字词代替,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诸多歧义,那就是对该使用的文字的"正确"、"正统"发出质疑。我们需要严谨,但只有严谨还不够,还要灵活,不别事必诸子百家,因为有不少嘴上能说出的方言,你就是找不到相关的文字。
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性,也许,过一条河,也许,翻一座山,方言娌语已大相径庭。
方言,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语言交流方式,无需非要官方认可,也无需非得词海词源的注释,能意会即可。
方言也是根的追溯,找到方言的源头就找到自己真正的故乡了,我们的先祖从湖北麻城而来,我们的语言和发音与两湖相通,但云贵有不少汉族人的语言发音也和我们一样,有时我在想:难道他们也是从湖广迁去的?抑或湖广从云贵迁去的?或者这几个省本身就是同一种族,发同一种口音的?
因为方言,友人陈善兵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哪里才是我真正的故乡?我的乡愁该凝结在何处?邛崃耶?麻城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5-17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秀才发帖后两个小时内可以编辑格式。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