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是不是一个好节目?
是,当然是!
类似的还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是好节目。
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当我看了吴晓波的纪录片《我的诗篇》,我以为我找到了答案。
于是,我将《中国诗词大会》 总冠军形容为:“一个U盘”。而《中国诗词大会》简单的讲就是三个字“背!背!背!”
我想,《中国诗词大会》为何不赛写诗,而赛背诗呢?我开始从历史中寻找渊源。
中国人素爱写诗,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就是当时各地歌谣,也就是老百姓在平日劳作中创作的诗。我猜想,那个时候是不是人人是诗人?
中国诗歌鼎盛于唐。我很惊讶,与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诗人就有好几位。反观今日中国,活着的好诗人有几个?岂不是负了如此“好时代”?话说回来,诗歌在唐兴盛,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到顶峰,文化也发展到顶峰,且zhengzhi开明,chaoting对文化的干预较少。
诗歌的衰落起源于宋,起源于文人精神的衰落,起源于“朱熹”。朱熹之前,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朱熹之后,儒家成为“儒教”,核心思想成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真正压垮诗歌的是“八股文”。八股文的真正弊端倒不是它要求作文文体必须由八部分组成,而是它要求作文内容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只能说“圣人”说过的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即是说,考生作文内容只能来自“背背背”。朱熹之流深知,欲使民好管教,先使民无头脑。我以为,诗意是思想的卖萌,无思想者绝无诗意。如此“八股体制”下,读书人怎可有“诗意”可言。有人说,正是八股文使中华文明衰落的,并不为过。
即使如此,我在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仍然看到了许多写诗、斗诗的情节——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若此时回忆下,想必会莞尔一笑吧。唐伯虎是明代人,此时诗歌尚且残喘。而到了清,我搜肠刮肚,也想不起一个诗人的名字。相对,文字狱,以清为甚。
回过头来,古人见面尚能斗诗,怎么我们今天只能背诗了呢?从古至今,有哪个诗人以背诗出名。我想,即使李白在世,他也未必能一字不差背出他写过的诗吧?《诗词大会》到底是考“记忆力”还是“诗意”?
我想,为何花巨资打造一个“背诗大会”,而不助力宣传像《我的诗篇》这样的好作品?是因为它是底层人民写的?因为它里面有“不光明”?
当“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成为流行语时,就知道这个时代是多缺诗意了,就知道人们对诗歌和诗一样的生活是多渴望了。可惜,“苟且”才是生活的真相。我以为,“诗意”不在远方,在眼前,当用真心面对生活,当抛去虚伪,诗意自来。
教育部将高中背诵古诗文增加到72篇,我不理解。虽然这是一个争议话题,我也不该瞎操心,但表达自己观点并不违法。我以为,背再多诗,除了增加负担,并不助于我们写出一首有自己“心意”的诗,更不助于我们爱上诗歌和有诗意的生活。童话里讲,后母为了阻止灰姑娘参加舞会,把黑豆和白豆掺在一起,要她挑出来。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合不合适。
颂扬传统文化没错,但若只看过去,只背诵过去,最终只怕是有“传统”,却失去了“文化”。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国家宝藏》,我只看到了“朝后看”,没有看到“向前看”。这些虽都是好节目,但如果偏食,也会营养失衡的。
总之,我以为背百首诗,不如自己写一首。看一千个菜谱,不如自己下厨做个蛋炒饭。
这里,献丑三首我在本周写的打油诗,以盛大家唾沫。
《诗意》
你问我有么有诗意?
请问我爱不爱生活?
你问我有么有诗意?
请摸我的脉搏有无跳动?
你问我有么有诗意?
请问我是否像鸟儿一样梳理羽毛?
你问我有么有诗意?
请问我是否敢爱敢恨?
你问我有么有诗意?
请问我曾否大声哭泣或仰天长笑?
你问我有么有诗意?
请问我是否敢与邪恶斗争?
前几天,公司绿化带里的栀子花开了,我采了一朵,并写下
《栀子》
初夏的盛放
含蓄不羞答
美丽不妖艳
清香不扑鼻
年轻不稚拙
干练不老沉
迎热烈而开
凡尘留芬芳
感慨于中国文坛的衰落,我写下《致文豪》:
文豪不写诗
我来学打油
他说我献丑
我说他是地主家的狗
他对我吼
我怕他咬我一口
招呼走过路过的朋友
来瞅一瞅
看到底是谁丑
好了,我承认我写得太差了。但我还是敢拿出来搏大家一笑,至少,它是我的起点。
文/荷门老张 2018年5月18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