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 苏茂隆 工整的墨线、传统的素色白描,此刻跃然纸上的尊佛,闭目凝神,威严端庄,犹如穿越而来。 5月16日下午,由成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对话·匠心——苏茂隆安岳石刻白描百图作品展”在成都市竹邀月庐艺术馆开幕。川籍画家苏茂隆在自己的家乡安岳,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百副安岳石刻佛像的白描作品,此次展览,苏茂隆挑选了其中潜心力作的30幅首次与观众见面。这些作品朴素单纯而精细秀美,即是对安岳石刻艺术的再现,也承载了艺术家本人新的艺术创造。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绘制安岳石刻白描百图是苏茂隆向古代匠人的致敬, 石刻堆里长大 情怀驱使创作 苏茂隆1964年出生于四川安岳县,而安岳,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县城,有着“中国佛雕之都”的美誉,境内10万余座佛教造像,见证着佛教艺术作为外来宗教艺术,逐渐本土化、世俗化的审美流变。自唐朝中后期开始,因躲避战乱从蜀道南下而来的工匠与僧俗,在安岳留下了唐朝佛教造像的恢弘、大气。两宋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开来,人们趋于追求安宁、淡泊的人生境界,从而又将这种风气镌刻在一尊尊的佛像上。可以说,安岳遗留至今的石刻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巅峰。 自小生长在安岳的苏茂隆,曾无数次仰视这些历史的瑰宝。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石刻堆”里长大,与这些佛教造像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安岳每个乡镇都有石刻,逢年过节我们就会到石窟里去看看,再熟悉不过了”。1979年,年仅15岁的苏茂隆进入安岳县文化馆当美工,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以后,他再次回到县文化馆工作。在苏茂隆的记忆里,前半生的学习、工作都在这万千佛宗的“注视”下进行着。后来,苏茂隆还参与了不少安岳县的文化考察,安岳石刻的保护工作一直都是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该用怎么样的形式去呈现这十万尊佛像的意义,又该如何唤起人们心中对于古迹的保护意识? 2017年初,苏茂隆终于等到了一个契机。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足迹遍布安岳的圆觉洞、千湖寺、华莲洞、茗山寺、卧佛院,用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将安岳石刻佛像的精髓映在一块块画布上。 古代匠心的传承 用传统画法临摹 在苏茂隆看来,现代社会的浮躁气息已经很难让人完全沈下心来做真正的艺术品,传承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呼吁社会关注、保护安岳石刻也是他的创作初衷之一。 因为擅长画“美人”,苏茂隆早年有个“苏美人”的名号。风姿绰约的佳人在他独特的泼墨色彩下,风情万种,美丽而不艳俗。在苏茂隆其他画作里,色彩的使用是多样的,但是这次安岳石刻的创作,苏茂隆用了一种极其素雅的白描手法,用工整的墨线和传神的人物临摹,让佛像的每一个表情都栩栩如生:闭目凝神、侧目而视、颔首露笑…… “白描是中国传统画法,是最基础也最考功夫的,我想了很久,只有它才能与这些传统石刻佛像和谐相生”,苏茂隆说,只有放开色彩才能抓住石刻背后的“灵魂”。 苏茂隆在大大小小十万尊佛像中选取了唐宋时期最有特色的来临摹。人物需要复杂的线条勾勒,还需要和菩提叶形成一种立体感。对比前人的作品,苏茂隆大胆创新,彻底改变传统的画法。他向记者解释道,在他的画里,菩提叶不再是单纯的组成部分,而将成为整幅画作的背景。如此一来,佛像犹如笼罩在叶子里,二者浑然一体。 苏茂隆在安岳长大,家乡的水土给予他无限的创作源泉,同时他也深知安岳石刻背后巨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封面新闻记者获悉,苏茂隆已经与四川省慈善总会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创立“苏茂隆保护安岳石刻基金”,这次展览现场进行了两幅苏茂隆的画作拍卖,所得的善款将全部用于安岳石刻的保护工作。 另外,由苏茂隆发起的“百名儿童画安岳”活动中的21副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并进行义卖。苏茂隆说,他的目的就是想带着这些孩子们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据悉,对话·匠心——苏茂隆安岳石刻白描百图作品展将展出至5月25日,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