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图文刷屏了《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讲述三个人的故事:
故事一:一个试用期小女孩,因为老板明天就要一份并购演示PPT,所以凌晨还在公司制作PPT文案,即将要完成的时候,因为电脑蓝屏导致文档并没有保存,求助无果之后重启文档已经幡然不在。
故事二: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制片人,因为片子一直没有达到客户的要求,不仅要协调模特的邀约时间,还得一遍一遍的重新来过,而同时异地的男友来到她的城市,因为时间原因,希望可以和她见上一面,可是奈何工作不停的忙碌,男友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她的关系……
故事三:一位有几岁大孩子的母亲,她不仅仅是一名伟大的母亲,还是一名白衣天使,已经下班的她接到老公的信息,孩子高烧不退,正准备往回赶的时候,医院临时来了紧急出车祸的病人,由于人手不够,她不得不选择了留下,经过紧张的忙碌过后,瘫坐在地上的她打开手机,看到孩子的病情还在继续,来不及回复的她,被一声“2号病床心跳骤停”又赶回了坚守的岗位。
且不说上海东方明珠23点之前铁定熄灯,PPT可以自动保存(至少应该边写边保存吧)、老板竟把极为重要工作交给实习生做……这些常识性的bug看得小编尴尬癌都犯了。只单文章的标题,就无法苟同。
>>凌晨三点不回家,没啥好心酸的。
为什么加班到凌晨三点不回家,原因不过两个,一是工作效率太过低下。
有人要加班到3点,也有人按时下班,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这是效率和时间管理问题。曾看过一个企业家说过:“如果我的员工天天加班到凌晨不回家,不出两个月真的会被我开掉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有什么好心酸的。用盲目的勤奋和感动,来掩盖战略上的无知和懒惰,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就是工作确实繁重,真的需要加班到凌晨,可是有时候,职场不就是这样吗?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小编还在报社工作,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我和小伙伴立即赶往汶川,当晚就躲在帐篷里用手机向报社发稿,后来几个月里,往返汶川无数次、熬了不知几个通宵。
去年6月24日,茂县特大山体滑坡,当天早上6点得知消息后,我们主编郑先生、记者飞狗等立即赶赴第一现场采访,当晚又是一个不眠夜,小编萧萧在使用无人机时,为了拍到更好效果,还划破了手。其余人员都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赶到办公室做好协助工作。
我们觉得心酸吗?委屈吗?并没有,反倒觉得有些兴奋、有些挑战、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因为,在重大新闻事件上,我们四川手机报从未缺席。看到一篇篇报道第一时间发送到6800万读者手中,颇有些成就感。
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时间安排,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和生活,没有什么好心酸,也没有什么好抱怨。
>>健康、爱情和工作相比,不需要去取舍。
《凌晨3点》还有一点让人讨厌的地方在于宣传了一种价值观——在生活和工作的艰辛面前我们只能做单选题,非A即B,三段故事就是工作和生活二选一、工作跟孩子二选一、工作跟爱情二选一。
它选择肯定那些“看起来牺牲了自己而去成就工作”的模式,而忽略天平的另一端。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选择是“更高尚”或者“更值得鼓励”的:为了工作忽略男朋友求婚很高尚,但是和男朋友度过美好的一晚,拒绝加班,也很高尚;熬夜写PPT是对公司负责,但是准时下班给自己做饭准点睡觉,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护士长在危急时刻选择留下来继续加班是大爱,但她如果选择了回家照顾发烧的孩子,同样也没问题。
什么没见过凌晨三点的上海啊,别矫情、别心酸了,下午三点的成都我都没见过,这个时候我在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