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安日报6月4日消息 5月26日,星期六。一大早,54岁的贫困户杨修荣和老伴就起来打扫庭院,准备菜品。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的杨家湾农家乐,就是老两口开的。其实,杨修荣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从贫困户变身农家乐老板,杨修荣受益于轰轰烈烈开展的脱贫攻坚战。2018年是邻水脱贫“摘帽”年。邻水目标清晰——确保30个贫困村“摘帽”、1.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以内。如何实现?邻水的答案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脱贫底气,连片发展产业铆足脱贫力气,补足思想短板激发脱贫志气,高标准通过贫困县“摘帽”考核验收。
“三轮驱动”之下,邻水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配置硬件提升脱贫底气
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基础设施是关键。“等这个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业主甘德明要来村里发展产业。以后我们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致富了。”丰禾镇大梁子村村文书冯仁水,看着村里即将完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脸上乐开了花。
冯仁水世代居住的大梁子村地处五华山区,平均海拔600多米,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在实施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以前,村里除了一条通村公路外,生产便道、蓄水池、山平塘等基础设施几乎没有,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再因地势陡、地块窄,水土流失严重等现状,更加深了村子的贫困。
“这两年,我们村终于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冯仁水祖祖辈辈期待的机遇,是对相隔不远处的五华山进行旅游开发。近年来,邻水对五华山旅游进行大力开发,大梁子村作为离五华山旅游度假区最近的村,拥有先天的优势。
然而,落后的基础设施,差点让村子裹足不前。冯仁水回忆,原本好几个业主想依托五华山旅游开发,到大梁子村来发展产业。但是每一位业主在实地考察后,都因为基础设施落后而放弃。
2017年,邻水县水务局在精准扶贫调研中,获知大梁子村的情况后,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解决了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村子配置了硬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底气又回来了。
基础设施完善后,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除制约发展的束缚。年初,该县就要求各乡镇贫困村加快公路、水利、电网、通讯、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置“硬件”,夯实基础,让贫困村民增收致富有底气。
邻水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如数家珍:今年,我们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投入16.4亿元,新(改)建通村公路198.72公里;新(整)修山平塘150口;新(改)建卫生室196个,新(改、扩)建文化室9个,完成全县所有贫困村通信网络建设……
产业“造血”铆足脱贫力气
除草、施肥……一大早,兴仁镇笔架村优质耙耙柑产业基地里,十多位村民正忙着给柑橘树施肥。
贫困户查宣德一边干活,一边愉快地和记者聊天。查宣德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14岁的女儿先天性智力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自从村里发展优质耙耙柑产业基地后,查宣德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土地流转了,还能到地里除草、播种,干点轻松活路。一年挣个七八千元没有问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查宣德的笑容里尽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几年前,笔架村还一穷二白。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笔架村产业发展起来,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裕。
“村民们在基地务工,一天能有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挣得多的能拿到1万元以上。”笔架村村主任查瑜高兴地说,“因为有了柑橘基地,今年我们村脱贫摘帽非常有信心。”
脱贫攻坚,既要抓精准,也要重长效。邻水决策层深知,脱贫攻坚不仅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眼前的吃、穿、住、行等具体问题,更要重视和形成可持续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要下更大的力气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抓好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在邻水,依靠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并非个例。近年来,该县按照“三年攻坚、两年提升、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以“四大类区、六大片区”为引领,建成“城北—柑子—观音”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城南芭蕉—花石”铜锣山特色产业、“石滓—丰禾—袁市”绿色生态种养等多个扶贫片区,并在152个贫困村统筹谋划发展优质粮油、畜牧、经济作物、水产、林竹、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在产业扶贫思路的引领下,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药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核桃种植基地蓬勃兴起。
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如今,邻水县152个贫困村,村村都有致富产业,贫困群众“造血”能力不断增强,为该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想扶贫激发脱贫志气
脱贫攻坚工作中,返贫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防止返贫,邻水在扶志与扶智上做文章。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这个家就真的完了。”邻水县新镇乡天坡村村民凡兴珍,在自家的反季节青脆李基地里做着管护工作。聊起现在的生活,凡兴珍满是感激。
凡兴珍是天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实,凡兴珍原本家庭幸福,丈夫勤劳本分,儿子孝顺懂事,经济条件在村里并不算差。然而,就在儿子上高中时,突然患了间歇性精神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夫妻俩受到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生活的绝望,庄稼也没办法种了。“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这是天坡村村主任王小林眼里凡兴珍一家的精神状态。
2015年,凡兴珍一家被纳为帮扶对象。如何帮助这个破败的家庭?从根源入手,扶志也扶智。村干部带凡兴珍的儿子去免费治病;帮扶责任人时常上门关心慰问,引导他们重树生活信心;村里每个月两次的农民夜校,教他们科学的种植技术。经过治疗,凡兴珍的儿子病情逐渐好转,夫妻二人看到了希望。有了一技之长,凡兴珍发展起青脆李,生活信心又回来了。
“只有关注贫困群众的实际需要,才能真正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邻水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表示,没有人愿意贫困,但大多数困难群众缺乏脱贫信心。为此,做好思想扶贫是今年邻水脱贫攻坚工作中着重强化的内容。
今年以来,邻水县通过院坝会、培训会、农民夜校等载体,大力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意识,开展“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评比选树活动,以先进典型激励人,切实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