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连日阴雨天,雨水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三塔菇”、“鸡丝菌”等大量上市,宜宾市有不少村民采摘野生蘑菇在公路沿线或者菜市场进行售卖。
6月19日上午,在宜长路沿线,记者发现不少兜售野生菌的村民,30元、60元、80元……村民的价格比较随意,蘑菇越大越新鲜一般喊价就越高。
“买蘑菇吗?”记者停车走上前去,就有村民拿着几朵蘑菇上前询问:“我这是鸡丝菌,这几朵一起60元……”
“这是野生蘑菇吗?吃了会不会中毒?”面对记者的询问,购买野生蘑菇的村民回答:“没得毒,味道好的很,我们自己都吃,每年都在卖……”
虽然村民们信誓旦旦,但在宜宾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历年来却时有发生,为此,相关部门也是再三提醒大家不要买卖、食用野生菌,谨防中毒。近期,宜宾县、珙县、高县等地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预防野生菌食用中毒宣传活动。
其中,珙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在街头设立宣传台派发传单、发放科普读物和现场解答群众相关问题,向市民宣传毒野生菌的鉴别方法、中毒症状,野生菌中毒自救、中毒防控和无毒野生菌食用方法等知识。
6月以来,宜宾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着力在重点区域,如学校、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农贸市场等不断加强野生毒蘑菇预警提示,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强化群众安全消费意识。提示广大市民,请勿采摘、购买、食用野生毒蘑菇,严禁通过各种形式经营野生毒蘑菇,严禁以野生毒蘑菇作为食材提供餐饮服务。
今年以来,高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开展集中检查12次,检查农贸市场15家、餐饮单位67家、学校食堂(含幼儿园食堂)160余家、发放食品安全意见书200余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19次,发放食品安全宣传册2000余份,印制毒蘑菇宣传单2万份(已发放5000余份),接受野生蘑菇相关咨询1950人次……
宜宾食品药品监管局采取的这些行动,就是为了提醒大家食用“野生蘑菇”易中毒,大家千万要小心。
下面记者就给大家整理一下,关于野生蘑菇,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
这些民间流传的“毒蘑菇”识别方法不靠谱:
错误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鉴别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食用毒蘑菇后的自我急救方法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