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南江经验
岳晓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和总纲领。南江县结合本地实情,探索性的提出并实施了一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现就我县乡村振兴的一些具体做法梳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我县乡村文化资源现状
我县属于国贫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少,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加上川北片区几千年勤俭节约的风俗习惯,村民花钱文化消费热情较低,但川北人豪爽好客,乐善好施,友邻互帮,一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生朝满日,敲锣打鼓,唢呐鸣号,“爨坛杠神”亲朋好友团聚,热闹一番,左邻右舍举家来观,乡民对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特别是过年过节,张灯结彩,“说春”、“请火姑娘”、“杀年猪吃庖汤”、“川剧玩友”各种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在生产劳动中许多有艺术喜好的村民在山间放生声高歌,各类调式的山歌在乡间回荡。独唱、对唱、合唱热闹非凡。但90年代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三留守”人员(老弱妇孺群体)成了乡村人员主体,这批人群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观念较为落后,缺乏文艺骨干,文化消费热情较低。但几乎每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较为稳定,家庭文化消费的潜力较大。
二、我县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做法
(一)、以文化助推旅游,在旅游乡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文化助推旅游,在旅游乡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打造光雾山AAAAA旅游景区为重点,以圆顶子、玉湖、小巫峡等旅游区为支撑,其他乡村旅游点为辅助的旅游格局,结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独具南江特色的旅游强县,农民致富、农业增长、农村发展的富民之路。旅游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要抓手。当前,我县旅游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但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人的多样化需求,旅游业正在由传统观光游向体验式观光休闲游并重转变。发展乡村旅游,以城里人为客源,对接需求和消费,能够实现“大农业”“大旅游”和“大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县在光雾山镇、寨坡乡、关坝镇、下两镇、红光镇、长赤镇、正直镇、赶场镇等乡镇先后修建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聚聚群点,以景点为依托,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民俗文化服务游客。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创“以旅促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工作局面,促进农旅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在光雾山杜鹃花节、光雾山红叶节等多个节庆活动期间组织光雾山文艺中心及全县文艺精英到景区及游客众多的村落表演《巴山哭嫁》、《巴山背二歌》、《爨坛戏》等民俗节目,让乡村旅游与南江浓厚的历史底蕴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旅游品质。深加工农副产品和手工工艺品作为旅游产品,让农民充分享有就地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引进一些有经验的旅游企业牵头开发一批旅游产品,收购本地农产品适度包装外销,现已成立四川光雾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德健南江黄羊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元顶子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文旅公司。
(二)、五大文化品牌活动全域覆盖,强推全民文艺素质提高。常态化开展文化“三下乡”、送戏下乡、送图书进校园、送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每季度一次的乡镇片区文化推进活动《歌唱新南江》;每月4次的送文化下乡《美丽乡村、幸福有我》;每年一次系列的旅游推介活动《相约光雾山》;每月一次的《集州欢歌》;每月一次的《情暖乡村》文艺演出。在送戏下乡时创作本土化的作品如《帽子》、《斗地主》、《打麻将》等百姓身边事的文艺节目教化百姓。挖掘和创作农民熟知并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形式,使农民在文艺表演等活动中达到求知、求乐的目的,在获得教化的同时完成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尝试以乡村为单位组织特色文化节会,让老百姓担纲导演、编剧、演员,逐渐形成重视文化的良好风气。其次,充分挖掘农民的原创水平,实现其文化自立。成型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习惯的乡村文化是农民自办文化的源头,其中的民风民俗、传统艺术等由于亲民性、喜闻乐见性往往直接转化为自办文化。农民自办文化被乡村社会广泛接受并宣扬时,可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基层组织将老人、妇女等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日常闲暇生活,彻底改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局面,从根本上阻断低俗文化甚至邪教传播的渠道,更可以改变在某些乡村盛行的赌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低俗仪式等歪风邪气,弘扬积极健康的文化风气。
(三)、主抓文化阵地建设,以一流的阵地让全民“有米可炊”。我县首先对全县156个贫困村重点打造规范的村文化室、村图书室、村广场、村史馆、村广播室、村卫生室建设、配合其他部门做到村道硬化、自来水到户,硬件建设一步到位。在全县建有14个文化馆分馆18个图书馆分馆。同时对全县516个村标配文化、图书、音响、广播、电脑等设施设备,全域覆盖,同时结合村情建好文化广场、文化墙、文化长廊、村文化室及图书室等硬件。
(四)、狠抓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文艺培训落到实处。引入“县聘乡用”机制。
1.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广纳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在全县范围内招收文艺精英组建精英文艺志愿者团队,全县拉通使用,组织专项经费主要服务乡镇及广大农村。凡是经过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的各类人才均纳入专业文艺队伍,比如在校的大部分音乐、美术教师均为文化志愿者,各机关及乡镇在职及退休的文艺精英均纳入文艺志愿者精英团队,负责全县的重点文艺辅导及普通志愿者培训和大型文体活动的演出。
2.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广泛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在全县每个乡镇、村吸收数量不等的文化志愿者作为文艺人才定期培训力促其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同时在城区及大的乡镇吸收文艺骨干作为文艺志愿者服务广大农村。吸收各大专院校实习的文艺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服务广大农村。
3.孵化民间文艺团体,扩大群众积极参与度;积极吸引民间社团及培训机构组织志愿者服务乡村。
4.强化学校基础教育,培养乡土文化接班人;在学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培养文艺人才,县上将每所学校文艺培训纳入学校的年度考核内容。以考核促推进。
(五)、多渠道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乡土民风“淳”起来。聘请乡村走出去的专家、企业家推举为“乡贤”让他们为乡村文化的文化出谋划策,将励志故事,组织专家为留守村民与学生一起进行现代礼仪教育、民风民俗、家风家训教育,定期从文化素养、健康的生产生活习俗、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给村民授课。开展优秀村规民约评选征集活动,提高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或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四会”,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失信失德、黄赌毒等陈规陋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整治婚丧礼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社区(村)组织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我身边的好人”“美德少年”“最美乡村人家”等活动,传播身边好人故事,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
(六)、深耕本土,让传统非遗文化“火”起来。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挖掘“南江民歌、巴山背二歌、说春、爨坛戏、川剧等”等传统非遗文化精髓,推广“乌兰牧骑式”文艺小分队演出模式,组建南江非遗表演小分队,每月到乡镇及学校举办群众性专场文艺演出;利用非遗传承产品长赤麻饼、桃园豆腐干、贵民包谷酒、张氏正骨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进机关、进镇村、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活动等,传统民俗焕发活力。
(七)、深化“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培育特色的乡土民俗活动品牌。如正直镇的大酥肉节”(每年11月19日-12月18日,为期一个月的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大酥肉节,以“游风情小镇,逛七彩长滩,赛山地网球,品特色酥肉”为主题四川·南江七彩长滩醉美玉湖旅游景区大酥肉节在正直镇长滩村火热开幕。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数万名游客齐聚长滩镇,赏美景,品美食。大酥肉、酸辣粉、烧烤、麻圆儿等当地特色小吃琳琅满目,众多游客一边品着美食,一边感受着文化下乡的艺术演出盛宴。一边观赏文化长廊,一边领略非遗图片文化展和南江文物图片展。文创产品展销。)、元顶子的茶叶节(元顶子的茶叶节主要内容有巴中云顶茶形象代言人选拔、巴中茶文化诗词摄影展、微电影《云顶茶缘》首映、开幕式文艺演出、彩茶制茶体验、农特产品展销、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尽享巴山茶文化和南江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现场有书画诗词作品展,采茶大赛、制茶体验和品茶活动,茶文化品和农特产品展销,茶歌对唱及茶海婚纱摄影,老年健身活动,茶文化专题讲座,篝火晚会,特色美食推荐、名师茶艺表演、品味五茗美食非遗图片文化展和南江文物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全力打造“游魅力茶乡、住巴山新居”、享“休闲、时尚、安全、品质”的乡村旅游品牌。)、长赤的泡汤节、红光的“捞鱼节”、兴马的“金银花节”、余家坪的“桃花节”、团结乡的玫瑰花节、元谭的万寿菊节、关门乡的梅花节、赶场镇的梨花节、东榆镇的黄羊节、关坝的荷花节等。通过节会活动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的熏陶。(朱公唢呐之乡、元谭龙狮之乡、杨坝民歌之乡、元顶子茶叶之乡)。
大力培育乡村文化能人,目前现存较为有名的乡村文化能人有:长赤镇的耕雕杨泽勤;候家民间乐队、礼仪队20余人;红四乡的珠编,以张莉为代表;正直镇的草编,以何家敏为代表;红光镇的草鞋编制;元谭镇手工葫芦制作,代表人谭 ;南江镇的奇石收藏,代表人物杨建光;光雾山镇的桃园豆腐干,代表人物周琴;贵民乡的包谷酒,代表人物石毅德;南江镇的正骨术,代表人物张正龙;长赤镇的麻饼,代表人物李建华;正直镇的火烧馍;侯家的土纸火纸;元顶子的茶制作等。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现有文艺人才素质偏低,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乡村文化阵地参差不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还需进一步加大;
三是乡村文化经费严重不足,文化精品打造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四、文化阵地建设大而全,精品打造不力。
四、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
2.人才引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
3.经费落实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