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驿之南河板板桥的记忆 周小波 邛崃地区一直流传着“一平二固三夹关”的说法,证明固驿在邛崃地区中属于比较繁华的场镇,繁荣的贸易往来必须依赖四通八达的交通,而固驿恰好处在这样一处交通要道之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固驿南河上的板板桥。 固驿处于邛崃东路,在南河北面。往西10公里即到邛崃,往东可以到新津,成都,往北可到上安镇,安仁镇,崇州,温江,成都;往南可以到新安,蒲江松华,西来。陆路和水路都在固驿汇集。固驿属平坝地区,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农业发达。固驿盛产水稻,甘蔗,红薯,豌豆,棉花等农产品,同时带动了榨糖业,粉坊,织布行业的繁盛。借助于交通优势,将固驿本土的糖,粉,土布和邛窑销往周边乡镇,甚至更远的城市。 南河从邛崃流经固驿南边,固驿下河街的街尾与南河相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货运码头,承接着上下游的货运中转。在码头旁边,有一座无名的桥,此桥构造简单,水里放置桥墩,桥墩间放置木板,木板用铁链拴住。枯水期间一直开放通行,非常方便。一旦涨水,此桥就不能通过了,桥板冲到下游,因为有铁链拉住就不会被冲走。等水退去,再通过铁链把桥板拉回来重新放置在桥墩之间,就可以继续通行。在夏季洪水期间,为防止木板被冲走,会将桥面板拆下来,放在码头附近存放。因此,板板桥是两岸群众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凝聚了民间智慧的结晶。此桥造型过于简陋,虽然实用,却一直没有命名,当地人直接称呼“板板桥”,既形象又生动。 板板桥横跨在固驿南河,南河中间有一沙洲,系河水常年累月冲刷累积河道,河沙与泥土在河心慢慢积攒起来,竟变成了一座近100亩大的河心岛。河心岛将南河一分为二,北面河道较大,称为大河;南面河道较小,称为小河,经过河心岛,水流又合二为一。那么这座板板桥也就是同是跨在南北两条河道上,大河上14个桥墩,小河上7个桥墩。桥墩由石头建造,前后两头尖,中间宽的形状,便于水流快速通过桥墩而不会冲毁。板板桥联通河心岛,岛上有一座王爷庙,即镇江王爷庙。岛上在人多的时候居住了一个生产队的人。 自从有了这座板板桥,将南北两岸居民联系起来了,南岸为五面山丘陵地带,出产红薯,豌豆,柴火,小河附近是瓦窑山邛窑遗址,早年是邛窑的重要生产基地;北岸是沿河的平原,出产水稻,甘蔗,棉花。两岸商品互通,都是通过这座板板桥联系起来。据下河街一位八十多岁的刘大爷介绍,以前赶场的时候,在10点钟以前,人们主要是从南岸过板板桥来到镇上,10点以后才能从北岸去往南岸。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座板板桥也是固驿繁荣的一个标志,将商品通过人工运输,南来北往输送到各地。 板板桥修建时间已无从考证,约在上世纪70年代都还是继续使用板板桥。1976年在大小河子建成了一座206米的5孔净跨20米和3孔净跨20米的两座石拱桥,使河两岸可以通行汽车,极大的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往来。由于修桥时受资金少的限制,压缩了河床过水断面,因而1980年“6.29”突发的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把两座石桥连基冲翻。次年过往路人仍继续由板板桥勉强通行。现在此石拱桥还存在一截桥面和多个桥墩依然屹立水中,残桥被当地人成为固驿断桥。每当夕阳西下,晚霞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映照出一片金黄,伴着残桥,别具一番意境,可谓“残桥余晖”。为方便两岸群众往来及物资交流,邛崃县政府筹资于1985年2月,又新建了一座新桥,移至上游150米处,改大河子、小河子两条河为一条河,改两座石拱桥为一座钢筋混凝土平桥,全程230米,为固驿新桥,使用至今。至此,板板桥已失去了沟通两岸的使命,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已无桥墩,仅知其位置。 板板桥的记忆,也慢慢变成了固驿镇上老年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年轻的人,甚至不知固驿曾有一座富有故事的板板桥。
参考资料: 两次修建固驿大桥始末(邛崃县交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