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院里的墙巴适了,我们心里的墙消失了!”这是万寿路22号院落36名住户近年来的一致感受。这墙怎样的巴适?心里的墙又是怎么回事呢?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了万寿路22号院落,探寻这墙的奥秘。
手绘艺术墙,院子美化了
走进院落,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手绘作品装饰的墙面。六面五六平方米的墙体上分布着书法、绘画等作品。走近一看,笔迹略显粗糙,但却让记者感受到这个老旧院落焕发出的活力。“这些作品虽然谈不上精美,但都是院落居民自己完成的。”草金东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曲强说,“能够迈出‘自己动手’的步伐,院落居民也是经过了一番努力的。”
去年十月,院落举行居民讨论会,解决了墙面的分布、内容的选择等问题,并一致同意居民自己动手完成手绘工作。大家积极建言献策,热情高涨,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然而,项目在手绘实施阶段出现了停滞。原来,很多居民对“自我完成”产生了怀疑,“我不会”、“我没有画过”、“找专业人士画才好”等负面思想在居民中间蔓延。
谁来吃这第一只螃蟹呢?居民们跃跃欲试,可谁也没有迈出第一步。“还是年轻人干净利落!”院落72岁的居民杜永贵对记者说。
原来,转眼间寒假来临,杜永贵的孙子杜钫舟放假归来。考虑到孙子正在大学里学平面设计,高中又很喜欢画画,杜永贵第一时间就将大家自行完成手绘的事情告诉了杜钫舟。这位20岁的大男孩听完爷爷的话立马来了兴趣。爷孙俩一合计,很快确定了内容,决定两人一起完成第一面墙的手绘工作。
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孙子在忙着墙上绘制图案,爷爷在一旁协助准备颜料等。经过八天的奋斗,一副青少年版漫画作品完成了。
“我看到他手都冻红了也没有停下,兴致高得很!”杜永贵至今还不忘夸上两句。杜永贵爷孙俩的创作很快吸引了其他人。78岁的吴桂芳也找来了外孙,俩人合作完成了一副礼仪书法作品。
慢慢地,经过院落居民近一年的努力,六面墙全部披上了惹眼的手绘作品,为院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推倒心中墙,心灵净化了
“我们自己动手完成了艺术墙,同时我们院落居民之间更加熟悉了,平日里见了都会打招呼。”杜永贵谈着艺术墙带来的改变。
据悉,该院落原本是一个教师宿舍。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师搬离了这里并将房屋租了出去,导致出现租户比业主还多的局面。自1998年房屋交付使用开始,杜永贵就住进了这个院落。在他的印象中,租户流动性大,互不相识,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说心里话,我对他们是很有成见的。”杜永贵毫不避讳自己昔日对租户的看法,“我们作为老师来讲,还是比较爱干净讲卫生的,他们这样子整让我们心头很难受。”
然而,杜永贵现在却不这么看了。在他看来,自从做好了手绘艺术墙后,租户们过去的那些不文明行为减少了很多,“尤其是在几次院落活动开展之后。”
杜永贵觉得,共同完成手绘艺术墙让大家共同参与,提升了所有人的院落认同感,让大家都自觉地参与到了院落的建设中,尤其是租户的归属感更强了,“我们的院落才更漂亮了。”
“园丁艺术墙”,生活巴适了
居委会主任杜迎春告诉记者,因院落原为教师宿舍,故手绘艺术墙又被称为“园丁艺术墙”。项目完成后不仅美化了院落,老旧院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还消除了租户与业主之间的心灵隔阂,邻里之间相处更加和谐。更为重要的是,它如同催化剂一般,提高了院落居民的自信心,精神面貌由过去的“我们都老了,没用了”转变成现在的“没问题,我们能行”。
有租户反映,房租到期后业主要收回房子,“他们想自己回来住,我好舍不得这里。”而杜永贵们还在盘算着如何进一步提升院落的颜值。
万寿路22号院落的成功为草金东路社区找到了社区发展治理的一剂良药,引得辖区其他院落居民也争相效仿,都想自己动手为小区美颜。
在杜迎春看来,院落居民自己完成小区美化工作,充分体现了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只有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自身的积极性,社区治理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来源:武侯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