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非遗特色活动在石坡小学蓬勃发展
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济南俗称"老牛"。 抖空竹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
在邛崃民间有的叫空竹为“响簧”,有的叫“提簧”。
邛崃也有单空竹和双空竹两种:单空竹邛崃人叫“地转子”,双空竹则成为“响簧”或“提簧”。
抖空竹是我国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写过《空竹赋》主要有以下诗句:
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小竹缘何成大器,健身娱乐聚人气。
宋朝时期,宋江写过一首七言空竹诗:"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
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习,男女老少皆适宜,不论一人或者多人,不论室内或者室外都可以练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购买,全家都可以锻炼。实践证明:抖空竹对治疗肩周炎、颈椎病有着特别的疗效。
石坡地区有着悠久的抖空竹历史,比起以前的耍牛儿灯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调查研究,我们石坡小学今年决定把抖空竹作为校本课程,旨在弘扬石坡地区传统文化,在学校开展“与空竹牵手,创和谐校园,笑舞空竹”的活动,学习空竹知识,派专人传授抖空竹技巧,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真是:
空竹游戏进校园,古老技艺代代传.
师生同场抖空竹, 非遗传承不再难.
附:相关文章(来源于网络)
A、空竹赋
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小竹缘何成大器,健身娱乐聚人气。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B、空竹,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早在1700年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空竹已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代名词跃然纸端。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只可惜相比《洛神赋》和《七步诗》,曹植的这部以民间体育运动为体裁的作品传承度不高。
而今我们对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从考证,但对于这项雄健体魄、愉悦心情的运动的赞美之词却不绝于耳,与之相应的文字记载,诗词描写也是层出不穷。
“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这是对空竹制法和玩法的记载。“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小竹缘何成大器,健身娱乐聚人气。”这是对空竹运动赏心悦目的描写。而在这数不尽的文字中,最被推崇的当属宋代“大侠”宋江的那首声情并茂,尽显空竹特点的词句。
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空竹,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
一声低来一声高,
嘹亮声音透碧霄。
空有许多雄气力,
无人提携漫徒劳。
空竹别名众多,响葫芦,闷葫芦,嗡子,地铃,响铃,哑铃,转铃,天雷公公等,而这众多别名都昭示了空竹的一个特点,即声音曼妙,“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是对空竹声音的生动描述。
比起对空竹声音的贴切比喻,“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无疑重的是诗境。
无论是什么运动,人自然为主体,主导整个运动的发展态势。不管是传统的竹或木制空竹,还是现代经过特殊处理的“电子空竹”。这“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提、拉、抖、盘、抛、接、跳、绕、骗、落、蹬等几十种动作,每每还是要为人花样演示的。“无人提携漫徒劳”,则是必然。作者以其结尾,不禁让人想起其自身的经历。
宋江,字公明,为人仗义,颇有侠士风度,江湖上的豪客们都很钦佩他,尊称他为“及时雨”。早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当然,小说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著,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并被人熟知,甚至还被拿来喻意和抒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