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儿青,竹儿黄,明年我和竹儿长到一样长:竹韵悠悠情深深之:
竹韵悠悠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题记
邓四平 / 文图
川北农村,但凡有人家之处,便会大多有竹。
山野之间,溪岸塘边,房前屋后,庭内院外,远望去,一树树,一丛丛,竹影婆娑,竹叶沙沙,风儿轻吹,清新幽美。春天,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箭破云雨。竹节白霜衬托新绿,生机勃勃。夏日炎炎,走进竹间小径,绿荫如盖,沁人心脾,红尘荡尽,疲劳无踪,心中顿成清凉世界。小鸟飞入林间,啼鸣飞溅,脆生生,清亮亮。清晨的竹林,露珠晶莹,嘀嘀嗒嗒,滋润心灵。秋冬来临,万木凋零,独有那竹依然风度翩翩,苍翠欲滴,笑迎风霜雨雪,傲然挺立天地之间,让人以为眼前仍是绿肥红瘦春光明媚的季节。捉迷藏、打仗、追逐、嬉戏,漫步竹林间,沉思,遐想,细听门前古老而又清澈的小河打着欢快的漩涡,让人如痴如醉……
小时候,我家屋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里有很多的鱼儿,每每一到下午,我们便拿上斑竹做成的钓鱼杆到河边去钓鱼,大多时候是从地里刨蚯蚓做钓鱼的钓饵。有时候挖不到蚯蚓,我们也会跑到竹林里去寻找一种躲藏在竹叶里的竹叶虫做钓鱼的钓饵。那种名叫竹叶虫的虫子白白胖胖的,躲在卷曲的竹叶里面,只要找到卷曲的竹叶,基本上就能逮住那种可做钓饵的竹叶虫。
秋天来临之时,竹笋也悄悄地长出来了,笋壳虫也出来了,将其捉住,放在火里烧,直接就吃,香喷喷的,味道好得很。现在不用烧了,用油炸,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很多年前,乡亲们终年难得吃上几顿鱼肉,那鲜嫩的竹笋自然便是家家餐桌上最好的美味。冬春时节,挖来刚拱出土的嫩笋,剥皮,洗净,切成薄片,煮熟,放入辣椒一炒,再加几个鸡蛋,香喷喷的。青黄不接之际,干竹笋更成了农家的一道主菜。那时候,我家屋旁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每每竹笋长成之时,母亲就会采些竹笋回家炒给全家人吃。有一次我感冒发烧,母亲走进屋旁的竹林,把竹节带白霜的嫩竹缓缓拉下,采下一把卷而未开的嫩叶,然后用刀背轻轻叩烂,放入凉了的白开水中,等到白开水变得葡萄酒般鲜红而晶莹碧透了,加入少许白糖。我一喝,清清凉凉的,甘冽中带着淡香,不一会儿,烧就退了,病也好了。那竹叶汤的清香与美味,直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
多年以前,每年农闲时分,父老乡亲一放下锄头,大多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乡村里地地道道的“舀纸匠”了,那舀出的火纸,旗帜似的挂满农家屋檐。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依靠用竹子造纸卖来贴补家计:种庄稼,买肥料,娃儿读书缴学费,生疮害病看医生,朴实的农户人家哪一样又离得开用竹子造纸卖的收入的支撑呢?
故乡的竹,自然也便成为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不但竹叶可入药,竹笋是美味,而且竹身可加工成农人劳作用的扁担、箩筐、竹席、竹垫、竹椅、竹床、扫把之类的日常用品。竹子哪怕就是枯萎了,死亡了,还能给人们做柴烧,落在地上做肥料。那时老家很多的村里基本上不通公路,山路难走,长长的竹不好运出去,农民们便把竹子剖成竹片,打成捆挑出去再制成成品销售,或者直接背着竹子外出卖钱。
竹又是一种绿化植物,是大地上一道耐看的风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以坚韧不拨、能屈能伸的气节,不畏冰霜雨雪,不择土壤肥瘠的骨气,无花无果、朴实无华的正气,赢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钟爱,为一代代诗人作家所讴歌和赞美。至今,无论是回故乡还是外去旅游,我只要看到了竹林竹园,就会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在竹荫之下小憩片刻,听着轻风吹拂竹子飘动的声音,一种生命的激情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知不觉就淡忘了尘世的喧嚣和名缰利锁的束缚。
竹韵悠悠,叫我一言难尽,一生难忘。曾闻苏东坡发出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怀,其实像东坡先生这种铮铮傲骨、潇洒豪放的通才、大才,也只有竹才是他感悟生命的一种菩提。
清代著名的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画了很多竹子的画,也写过很多咏竹的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也最打动人心的一首,我认为也许应是《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其实是一首题画诗,是板桥先生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板桥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的拳拳爱民之心令人肃然起敬。“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画出的竹却无一片糊涂叶,而是叶叶俊朗,枝枝豪迈。其吟咏的竹也是高风亮节,阵阵清风。
寻幽怀古,追慕先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叹是,远离故土的我,置身于喧嚣的市井,只能徒生出许多的无奈和烦躁。这个时候,我便会渴望有一管袅袅的笛音,把我的灵魂引向故乡的竹林,因为那里才是我心灵的归宿……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四川蓬安海田人,生于1974年5月15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荣誉馆员,现供职于四川省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管理局。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南充文学》、《嘉陵江》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共计5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