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0)日,骨肉分离数十年后,来自成都、绵阳的六个被拐儿童家庭终于团聚。而这六起悲剧中,竟有两起是因为熟人作案导致:阿姨拐卖4岁侄儿,爷爷将2岁孙女送人……
>>结拜姐妹带孩子旅游,实则拐卖
1980年,绵阳三台县的田银珍与杨某某结拜为姐妹,两人情同手足。田银珍4岁的儿子向明,生得乖巧可爱。一天,杨某某提议要带向明去都江堰游玩,因平日关系不错,田银珍夫妇答应了。可谁知道,杨某某竟然将向明直接拐卖到了河南新乡。
由于当时通讯和技术落后,警方只能依靠人力走访调查,始终没找到向明的下落。直到今年5月,通过DNA比对,被拐38年的向明终于和父母团聚。
>>夫妻吵架寄养2岁女儿,却被爷爷送人
1991年,成都郫都区的胡凤刚、蔡连书夫妇因家庭琐事争吵,妻子蔡连书负气出走。由于是农忙时节,胡凤刚只得将2岁的女儿胡冬梅寄养在父亲家。胡凤刚的母亲早已去世,父亲另组家庭。在继任祖母的怂恿下,小小的胡冬梅竟被爷爷送人。
后来,胡冬梅又被多次转手,最后被河北邢台一对夫妇收养。胡冬梅在养父母家饱受欺凌,14岁便离家流浪。最终,分离27年后,胡冬梅终与父母团聚。
>>省高院:儿童被拐多为熟人作案
2015年,四川省高院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全省各级法院审理拐卖儿童犯罪案件261件,利用熟人关系作案是一大特点。
法官介绍,因儿童及其监护人对朋友、邻居等熟人缺乏防范意识,易给犯罪人留下可乘之机。嫌犯利用儿童年幼无知虚构事实,或以金钱、玩具等引诱、哄骗,取信于儿童及其监护人后实施作案。
>>提醒:寻亲成功关键是采集DNA
成都市公安局民警王红卫说,拐卖儿童案件涉及人员多、链条长、地域广,侦查线索易中断,被拐儿童大多被卖到偏远地区,买卖双方大都不以真名交易,增加了寻找难度。寻亲家庭及怀疑自己是被拐卖的子女,主动到公安机关采集DNA,是寻亲成功的关键。
四川作为拐出大省,新增拐卖案件已降到历史最低。今年以来,四川公安通过DNA比对,已成功找回我省被拐儿童44名。
如何防拐?来说说你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