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墨画历尽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高度程式化、概念化、使中国水墨山水发展到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艺术体系。如何渗入当代气息和当代精神;如何拓展它更广阔的表现领域、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样式;如何表现水墨山水画的民族之魂与地域之魂;围绕着中国水墨山水艺术的现代性问题,当代无数山水画家都在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艰苦的实践。而夏林杰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使自己对绘画的理解、技艺的把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才有了今天矗立在山水画之巅的姿态。 《再忆江南》 《江南细雨情更浓》 一览夏林杰《江南细雨情更浓》,古镇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你可以在《江南细雨情更浓》看到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找到千年古桥、百年老屋......《江南细雨情更浓》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默默讲述着经历的风雨岁月。画家对清末明初南浔建筑、园林的详细记录和刻画,反映了那一时期南浔的历史、人文概况;甚至可以感受到丝竹袅袅演绎着诗画水乡。 从夏林杰水墨山水画上的建筑,更可以看到建筑地方性的差异,建筑的地方性是建筑个性及其真实性的具体体现,《江南细雨情更浓》上的古桥、老屋——这些江南水乡乃至荆楚大地最为常见的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 《直击沧海挂云帆》 《江南画境》 夏林杰水墨的山水画中的建筑和桥梁,都是从古代的干栏演化出来的,都有层台累榭的遗意,这些吊脚楼和风雨桥富集在一条文化沉积带中。这条文化沉积带,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它是中国最长又最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它的东面是大平原,它的西面是大盆地,它则为崇山峻岭、险峡急流所蟠据。中国古代的历史潮流往往从北向南,在大平原和大盆地上滚滚滔滔地长驱而过,把许多古代的文化事像冲刷得无影无踪。这条文化沉积带里,却还有许多古代的文化事像保留了下来,包括吊脚楼和风雨桥在内,其他地方也有吊脚楼和风雨桥,但要少得多。富集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吊脚楼,侗家、苗家、土家各有其特性,正是建筑具有地方之魂的有力见证。夏林杰以他生花之笔,具有地方之魂的建筑用自己绘画的语言与符号,表现在水墨的山水画中,乃至古气浑穆,楚楚有致。 《水乡心境》 《水市千家居》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对夏林杰水墨大山水画审美特征的理解,可以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 夏林杰曾说: “我国历代画水乡者众多,现代的水乡画者也不少,老者如亚明、宋文治、钱松岩,现在有卢兴堂、叶维、杨明义等等,不胜枚举,面对众多画家,怎样才能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很苦恼,画一张水乡风貌的的画并不难,难的是要有自己的风格,不用看落款,便知道那一定是夏林杰的水乡。 2003年,我将重点转移到专画水乡题材的画,扎扎实实环太湖以及绍兴、湖州、余姚、奉化等地写生,把一个个水乡古镇重新组装,不拘泥于某个地方像不像,而是信手拈来,让观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东方的威尼斯,东方的水城。 我的水乡不去画那些现代船舶,房屋中没有电线杆及电视天线,道路上没有汽车和拖拉机。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 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 夏林杰简介: 夏林杰,号半日闲堂主,男,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馀姚,1990年师从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邵声朗先生,专攻国画山水, 得益于邵先生的悉心教诲,1992年结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 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山水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美术市场杂志副主编; 北京八一书画院特聘画家; 中国国画家画院山水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北京财税前沿杂志社美术编辑。 主要创作作品: 1、2010年开始,历时二十七个月创作完成了巨幅作品《中国红》(8.6米×46米),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都融铸在一幅画图之中。 2、2011年创作的《武昌起义战争全景图》(1.95米×5米),被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广州起义纪念馆根据此图制成动漫作品。 3、《油菜花黄》收藏于中共中央办公厅。 4、《水乡人家》收藏于人民大会堂。 5、《万山红韵》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6、《浙东明珠》收藏于全国人大新机关办公楼。 7、1985年创作长卷《千里施工图》(1米×25米),被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