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21|评论: 10

[原创·图文] 记忆中的永兴茧站以及美女如云的蓬安县丝绸厂的那些如烟往事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8-7-23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的蚕事


  邓四平/文图


     清清小河岸边,潺潺小溪水旁,星星点点,三三两两,或挑或背,或提或扛。早春二月,春寒犹盛,清洗蚕簸的农妇络绎不绝,双臂挥舞,水花迸溅,欢声笑语之中,一年的蚕事便已宣告拉开帷幕。

      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宽敞的蚕房,洒上消毒的石灰水,蚕簸上铺满金黄的蚕纸,取来密布细细蚕卵的蚕种,采回嫩嫩的桑叶,细细地切成烟丝般形状,均匀地撒在蚕纸之上,第二日抑或三日,小小的蚕儿便会相继破卵而出了。状如蚂蚁,细如针线,密密麻麻地蠕动着,仿佛沙场上乱糟糟的千军万马,拥挤而杂沓。

      几日过去,那小蚕竟如见风就长一般,霎那间,变白增长,长至米粒般长短大小。又过几日,竟长至筷子般粗细,一两厘米长短。这时的桑叶再也用不着切碎裁细,一旦撒于蚕簸之上,那胖乎乎白晃晃的蚕儿,竟象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般,三三两两围定一片片嫩绿的桑叶,摇头晃脑,志满意得地啃噬着。惟有心细之人才可看出变化万端。时光缓缓流逝,桑叶的边缘便渐渐地出现了一道道月芽儿般的缺口,接着又逐渐扩大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太阳,最后竞只剩下那网状的桑叶的茎脉了。

      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沙沙沙”,那蚕儿进食桑叶的声音,真是奇妙之至。那声音由小而大,由细而密,由低而高,又由大而小,由小至细,由细至无,直至万籁俱寂,杳无声息。那声音恰似春夜里悄然而至随风飘落的春雨在轻叩屋瓦,又似凉爽夏日午后拂过竹林的长风在窃窃私语,更象雨后春笋在调皮地拱土而出,更像勤劳的蚯蚓翻卷泥土惊醒万物的悉悉娑娑……

      一眠,二眠,三眠,四眠之后,蚕儿便长至小拇指般长短粗细了,胖乎乎,白晃晃的,其间每一眠之后均要蜕去一次旧皮,每一眠之间的时间大致间隔三至四天。那蜕皮的过程痛苦而悲壮,在这生与死的考验之中,一些蜕不下旧皮的蚕儿便痛苦地死去,成茧化蝶便永远成为了一种遗憾的梦想。

       这样蜕皮的过程要经历四次,最后成功蜕皮四次,打了四眠之后的蚕儿便长得更加胖乎乎了,甚至头部、颈部,乃至通体发亮。这时候便可以将其挑出放于草山之上吐丝结茧了。一只只胖乎乎的蚕儿喜悦地登上草山之后,竟摇头晃脑吐出晶莹透亮的蚕丝来,左缠右绕,不到一天工夫竟将自己密不透风地包裹了起来,结成了一个个雪白浑圆的茧……

      春蚕、夏蚕、秋蚕,每季养蚕只需20多天左右。那蚕便上了草山吐丝结茧子,一年时间更可养上三季,时间短,见效快,收益大,父老乡亲自是喜欢。

       卖茧那天,那是故乡的父老乡亲们的节日,全家大小兴高采烈,箩斗挑,背篓背,沉甸甸地,喜气洋洋地往乡场上的茧站里赶。路上卖茧之人络绎不绝,犹如逢年过节一般闹热。那收购茧子的乡镇茧站里更早已是人山人海,到处只看见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和白花花的帽儿尖一般装满箩斗和背篓的茧子。卖茧子的也人多得如蚂蚁,乱糟糟的,挤得一塌糊涂。耳朵里只听见喧闹的过秤声、报价声、谈笑声、吆喝声。屋檐下、树荫下,到处都是站着、坐着、等着的人。有的在焦急地打听着今年茧站收茧子的价格和等级,悄悄地盘算着自家今年的收成,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开心的笑张扬的笑收获的笑喜悦的笑。也有人卖完茧子领了钱后便迅速钻出人堆,边走边吐着唾沫笑嘻嘻地清点着手中或多或少的钞票,脸上笑得比葵花还要灿烂。有的人家挑来的茧子因为稍显湿润,检验不合格,便就唉声叹气地打听和联系附近的人家找晒坝晒茧。也有私自收购茧子的小贩老远在茧站门外偷偷摸摸地四下里张望,却又不敢溜进茧站里来。到了晚上,举着火把,打着电筒,提着煤油灯,赶往茧站卖茧的人依然络绎不绝,那情那景让人感到也不知哪一天究竟才能把那白花花的茧子卖完似的。

      时间一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家乡小镇繁盛至极的茧站竟突然一夜之间就倒闭了。偌大的一个茧站只留下了一个看守大门的老人 。院里长满了野草,仿佛聊斋故事里狐仙居住的地方一般,让人伤感至极。

      1989年,我在蓬安县城的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常到姐姐上班的县丝绸厂去蹭饭吃。那时候姐姐上班的丝绸厂车间里,上千的女工一溜儿排开整齐划一的队列同时在车间里缫丝,那场面仿佛场面壮阔的阅兵场一般,“轰隆”、“轰隆”,缫丝机巨大的轰鸣声响彻云霄,只见雪白的茧子在热气腾腾的水里翻滚,银亮的丝线在缫丝架上上下飞舞,让人看了异样的满足和兴奋。后来不过几年,真没想到,那显赫兴盛一时的县城丝绸厂竟也倒闭了,姐姐也成了下岗职工,我们全家人也都为之怅然若失了许久许久。

      2005年的五一,闲来无事,我带着妻儿,一路烟尘斗乱,仿佛武侠小说里的丐帮一般,乘船去了一回高坪区的青居古镇,看了那里烟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的烟山,烟山冬菜就是那里的特产,非常出名。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又乘车去了一趟距此不远的青林村,沿途看了正在打造的“千里绸都第一坊”,看见那正在复建的蚕房、桑林,以及以蚕桑文化、丝绸文化为主题正在兴建的“嘉陵蚕渡”、“天蚕部落”等等景点。我的思绪又仿佛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年代。

       “走,时间不早了,得马上赶回青居乘船回去了!”妻子的提醒又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残酷的现实,真没想到眼下家乡的蚕桑丝绸行业竟是如此地萧条和破败。而多年以前,家家栽桑,户户养蚕,那曾经是家乡一道最美的风景,蚕桑丝绸行业也曾经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千家万户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多么地渴望故乡的蚕桑行业又能重振雄风,故乡的丝绸又能重新华丽地绽放,炫目地飞舞……


作者简介:


       邓四平,男,四川蓬安海田人,生于1974年5月15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荣誉馆员,现供职于四川省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管理局。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共计5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文学奖。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5137.jpg
DSC_5149.jpg
DSC_5151.jpg
DSC_5163.jpg
DSC_5160.jpg
DSC_5157.jpg
DSC_5164.jpg
DSC_5166.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5170.jpg
DSC_5171.jpg
DSC_5172.jpg
DSC_5174.jpg
DSC_5175.jpg
DSC_5178.jpg
DSC_5176.jpg
DSC_5187.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5198.jpg
DSC_5189.jpg
DSC_5192.jpg
DSC_5191.jpg
DSC_5202.jpg
DSC_5217.jpg
DSC_5206.jpg
DSC_5227.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5231.jpg
DSC_5229.jpg
DSC_5241.jpg
DSC_5250.jpg
DSC_5246.jpg
DSC_5251.jpg
DSC_5255.jpg
DSC_5253.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5257.jpg
DSC_5258.jpg
DSC_5256.jpg
DSC_5262.jpg
DSC_5264.jpg
DSC_5263.jpg
DSC_5268.jpg
DSC_5271.jpg
DSC_5273.jpg
DSC_5277.jpg
DSC_5279.jpg
DSC_5280.jpg
DSC_5281.jpg
DSC_5282.jpg
DSC_5283.jpg
DSC_528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DSC_5304.jpg
DSC_5300.jpg
DSC_5299.jpg
DSC_5302.jpg
DSC_5303.jpg
DSC_5305.jpg
DSC_5306.jpg
DSC_5307.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9-18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彩云追月7278 发表于 2018-9-18 20:03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发表于 2018-9-19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哥,好文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