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58|评论: 12

闲话红苕 邛崃古代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绾㈣嫊鍜岃棨瀛愶紙鍙讹級.jpg 绾㈣嫊钄撳彾.jpg
红苕和红苕藤子(藤蔓)


绱柉.jpg 绱柉2.jpg 绱柉钘よ敁锛堝彾锛
紫红苕(紫薯)的块茎和藤蔓(藤子)                     
                  
            闲话红苕
                                              邛崃古代美
提起甘薯,大多数成都老年人不知道是何物,但说起红苕,成都人并不陌生,因为晚上大街上不时看到有小贩推着烤炉卖烤红苕的,小吃摊有卖红苕粉条(或酸辣粉)的,超市里有卖薯片的,家里、餐馆里都有一道价廉物美、胜似人参的“炒红苕巅(尖)”菜可以经常吃到,然而,虽然大家对红苕不陌生,但我们不少人对红苕的知识却还是知道得不够多。为此,笔者无事就红苕有关知识闲扯几句,希望大家看后多提意见。

          不同的名称

在汉语方言中,甘薯的名称可不少,各地有各地的叫法(此处称呼根据川大崔荣昌教授的观点,有些观点与各种网络资料不尽相同):
白薯------北京、昆明      红薯---------昆明、长沙
番薯------南昌、梅县、广州、厦门、湖州、福州
地瓜----济南、沈阳      山芋-------合肥、扬州、苏州
山薯-----苏州           芋头------合肥
番荠-----温州           萝卜薯---南昌
番葛-----潮州           红苕------成都、西安
鑴氭澘鑻 鑴氭澘鑻
天然的山药(脚板苕),长得像人的脚板一样
鑴氭澘鑻曡棨钄擄紙鍙讹級.jpg 灞辫嵂1.jpg 灞辫嵂2.jpg
人工培育的山药,因为放在规范的砖模里,因此长得很规范、很有卖相

         
         红苕名字的来历

甘薯的别名虽然很多,但过去四川官话普遍叫红苕。红苕如果细分,还有“本土红苕”“洋红苕”“印度苕”“白心子苕”“红心子苕”“紫红苕”“北京2号”等名目。
过去,笔者家乡的农村人主要种植本地红苕,有“白心子苕”“红心子苕”两种的差别,因为白红心子两种红苕淀粉含量高,用作猪饲料的藤子产量也可以,因此农民对它们没有厚此薄彼,让它们共同繁衍。
“洋红苕”,当时我们家乡人称之为“藤藤苕”,藤细,叶子缺缺丫丫的,产量又低,煮熟时口感不如本地红苕,因此种植极少。由于适宜生吃,当时我们学生放学后早已饥肠辘辘,偷挖“洋红苕”就成了我们的首选目标。
   “紫红苕”,当时笔者的家乡也偶尔看到,由于产量低,也不受老百姓青睐。听说如今“紫红苕”成了红苕中的宠儿,原因是它除了具有普通红苕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花青素对100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被誉为继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第七大必需营养素。花青素是目前科学界发现的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最直接、最有效、最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剂,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C的20倍、维生素E的50倍。
另外,紫薯还有抗氧化、抗突变、保肝、减少心血管病等药理作用。
“北京2号”是改革开放才在农村广泛种植的红苕。由于它产量亩产可达万斤,远远超过“本地红苕”,当时农村散养肥猪的人较多,人们种植主要拿来喂猪。据打红苕粉的老板讲,“北京2号”淀粉含量低,因此打红苕粉的作坊都拒收“北京2号”。
四川人把甘薯称为“红苕”,可能是它的形状与薯蓣(山药)的形状相似有关。如今成都城乡宴席(酒碗或九碗)上不时可以看到薯蓣(山药)的身影。四川人把薯蓣(山药)称为“脚板苕”,于是把甘薯称为“红苕”。
            偷来的物种

   现在,西方人限制中国引入高科技,过去西方人也是限制中国人引种一些物种。甘薯引入就是其中一例。
甘薯原来写作甘藷。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播到西班牙占领其他各国。据说,甘薯传入大陆跟陈氏族人有关。1593年(明万历21年)五月下旬,福建长乐县华侨陈振龙父子冒着生命危险,在吕宋(今菲律宾)(时为西班牙辖)偷回薯藤到家乡栽植。由于明朝的灾害特别多,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四川的红苕种植是“两广填四川”时福建、广东籍移民从外省带入的。
甘薯是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的粮食作物,亩产几千斤很普通。而且它的适应性很强,能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也较少,收成比较有把握,适宜于山地、坡地和新垦地栽培,不和稻麦争地。这一些优点,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发展它的栽培,所以有“红薯半年粮”的谚语。
由于四川的丘陵和山区适宜种植甘薯,极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根本性问题,使四川的人口迅速上升,让四川达到了极大发展。如今,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大江南北皆有其踪迹。而且,中国甘薯产业占世界60%左右的种植面积,收获了占世界总产80%左右的产量,平均鲜薯单产19.0吨/公顷,可见亩产量是很高的。

  甘薯(红苕)在灾难中屡立奇功

甘薯在灾难中总是能救人性命,如:
过去,红军打游击时物资匮乏,饥一顿饱一顿。后来从山区农民那里得知种甘薯可有效应对饥饿,便和山区农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后种些甘薯,军民们还有口号“土藏萌甘薯,吃饱不辛苦”的说法。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人饿得连米糠、树皮树叶、葛根、泥巴都吃,为了应对饥饿,大家便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瓜种菜”、种红苕……好在红苕的产量高,不仅块茎可以吃,红苕藤子也能吃,真的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廉价的科学教学资源

俗话说: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人说什么话。作为教师,在笔者看来,红苕全身都是教学资源:
第一,红苕的地下茎是变态的,在常见四种地下茎中,红苕的地下茎属于块茎(洋芋的茎也是块茎),而其它三种地下茎分别是根状茎(如莲藕、姜)、球茎(如荸荠、慈菇)和鳞茎(洋葱、蒜头、水仙、百合);
第二,红苕的地上茎根据生长方向属于六种地上茎中的匍匐茎,其它五种茎分别是直立茎(如向日葵就是草质直立茎,而榆树则是木质直立茎)、平卧茎(如酢浆草、蒺藜等)、攀援茎(如黄瓜、葡萄等)、缠绕茎(如牵牛花、打碗花、马兜铃、菜豆等)、斜升茎(如山麻黄、鹅不食草等);
第三,认识植物的叶子时,红苕的叶子属于心形,扇形(银杏叶)、椭圆形(如樟树叶)、掌形(如葡萄、梧桐的叶)、披针形(松树叶)、卵形(花生的小叶)等
第四,在认识植物的6种繁殖方式时,红苕却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即:(1)薯块育苗繁殖;(2)薯块直插繁殖;(3)茎蔓繁殖(在这种繁殖中,红苕藤既可扦插繁殖,也可以压条繁殖)。
下面是六种常见植物繁殖方式的举例:
1、压条法 例子:桂花压条繁殖 、猪笼草、红苕藤压条栽种;
2、扦插法  例子:猪笼草、山茶花;
3、嫁接法  将一棵植株的组织融合到另一棵植株上的技术.是园艺工作广泛应用的一种繁殖植株的方法.例子:苹果树、茶花;
4、种子繁殖  例子:紫茉莉、凤仙花;
5、分株繁殖  例子:竹笋、兰花;
6、孢子繁殖  例子:铁角蕨、鳞毛蕨等。

绾㈣嫊钀ュ吇浠峰 绾㈣嫊绮変笣.jpg

  红苕的保健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经常食用红苕块茎或叶尖好处很多。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红苕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热能、蛋白质、糖、脂肪、磷、钙、铁、钾、胡萝卜素,另含有维生素B1、B2、C及尼克酸和亚油酸等,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葡萄、梨的10至30倍,居同类果蔬和粮食之冠,胡萝卜素的含量比马铃薯、芋头、玉米高600倍以上。红苕所含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另外,红苕中含有一种特殊性能的维生素C和E。其中维生素C能明显增强人体对感冒等数种病毒的抵抗力,而维生素E则能促进性欲,延缓衰老;红苕中含有丰富的钾,能有效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和预防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日本科研者最近还发现,番薯中含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抗癌物质。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红苕将更多地走上人们的餐桌,必将经常为我们的身体健康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说明:
1、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写作时参考若干网络文献,这里不便一一道谢,敬请原谅。
钖墖2.jpg 绱柉3.jpg





绾㈣嫊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五谷史话)八、甘薯的引种和推广(网络文章)

谷类一般是指禾本科的粮食作物,如稻、麦、谷子、黍、玉米和高粱等。五谷中的豆和麻,虽不是禾本科,也还是用它的籽粒当粮食。甘薯的食用部分是肥大的块根,这一点和谷类绝然不同。但甘薯已是现在我国主要粮食之一,谈五谷时不能不谈到它。
甘薯原来写作甘藷。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播到其他各国。所以最初传入中国时称为番薯。后来不知哪一个或哪些人开始称它为甘藷,因而和东汉杨孚《异物志》和《南方草木状》(旧说西晋嵇含撰,疑为后人伪托)所说的甘藷混淆起来了;其实那是山药一类的东西,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甘薯。现在所说的甘薯是专指番薯说的,又有红薯、红苕、山芋、地瓜等名称。
甘薯的传入我国,据现在所知,最早是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陈氏族谱》记载,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万历初年,福建长乐县人陈振龙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看到甘薯,想把它传入祖国以代粮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用重价买得几尺薯藤回国(吕宋不准薯种出国)。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甘薯的许多好处,并在自家屋后隙地中试栽成功。金学曾于是叫各县如法栽种推广。第二年遇到荒年,栽培甘薯的地方,减轻了灾荒的威胁。后来经纶的孙子以桂把它传入浙江鄞(yín银)县。又由以桂的儿子世元传入山东胶州,胶州比较冷,不容易种活,还每年从福建补运薯种,并传授藏种方法。世元又叫他的长子云、次子燮传种到河南朱仙镇和黄河以北的一些县,三子树传种到北京齐化门外、通州一带。世元并著有《金薯传习录》。后来有人在福州建立“先薯祠”来纪念金学曾、陈振龙、经纶、世元等。但是也有人说是先从吕宋传入泉州或漳州,然后向北推广到莆田、福清、长乐的,说法不一。当时福建人侨居吕宋的很多,传入当不止一次,也不止一路。传入后发展很快,明朝末年福建成为最著名的甘薯产区,在泉州每斤不值一文钱,个论贫富都能吃到。
广东也是迅速发展甘薯栽培的省份,在明朝末年已和福建并称。传入途径也不止一路,其中有自福建漳州(邻近广东)传来的,也有从交趾传来的。据载,当时交趾严禁薯种传出,守关的将官私自放医生林怀兰过关传出薯种,而自己投水自杀。后人建立番薯林公庙来纪念林怀兰和那个放他的关将。
江浙的引种开始于明朝末年。徐光启曾作《甘藷疏》大力鼓吹,并多次从福建引种到松江、上海。到清朝初年,江浙已有大量生产。
其他各省,没有看到明代栽培甘薯的记载。我们查看了清代乾隆以前的方志,各省最早的记载如下:(1)台湾1717年,(2)四川1733年,(3)云南1735年,(4)广西1736年,(5)江西1736年,(6)湖北1740年,(7)河南1743年,(8)湖南1746年,(9)陕西1749年,(10)贵州1752年,(11)山东1752年,(12)河北1758年,(13)安徽1768年。此外,山西、甘肃两省尚未看到记载。这些记载未必能代表实际的先后次序,因为常有漏载、晚载。根据有记载的来说,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在明代已有栽培,其他关内各省、除山西、甘肃二省外,都在清初的一百余年间,亦即1768年以前,先后引种甘薯。大体说来,台湾、广西、江西可能引种稍早;安徽、湖南紧接在江西、广西之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也不晚,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或者稍晚,但相差不会太久。传入和推广的途径是错综复杂的。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甘薯先后在不少地区发展成为主粮之一,所以有“红薯半年粮”的谚语。
甘薯是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的粮食作物,亩产几千斤很普通。而且它的适应性很强,能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也较少,收成比较有把握,适宜于山地、坡地和新垦地栽培,不和稻麦争地。这一些优点,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发展它的栽培。
这种发展不是轻易得来的。不少传说中曾谈到某些外国不准薯种出国,我们先人则想方设法的引入国内。这些传说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古代交通不便,从外国引种确实有一定困难的。若不是热爱祖国,关心生产,和善于接受新事物,是不会千方百计地把薯种传入国内的。传入后并不自私,有的还尽力鼓吹推广。试想推广得如此快,范围又如此大,需要多少薯种?同时还需要结合适宜于当地的栽培技术。这显然是通过很多人的辛勤劳动得来的。甘薯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传播、驯化和摸索出一套适宜于各该地区的栽培技术,并先后在各地培育出许多品种,更需要付出长期的和艰辛的劳动。
此外,甘薯还有许多的用途,既可用来酿酒、熬糖,又可以做成粉丝等各种食品。由于甘薯块根包含很多水分,容易腐烂,各地就创造出各种保藏的方法,如晒干成甘薯片、甘薯丝或粒子,晒干磨粉或去渣制成净粉,以及井窖贮藏鲜薯等。所有这些,突出地表现出我国农民的勤劳和无穷智慧。
解放以来,甘薯栽培的发展也很快,它的产量,多年仅次于玉米而居全国粮食产量的第四位。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资料---资料来自网络


医药典籍中的红薯


据《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绾㈣柉鍙 绾㈣柉鍙
  抗癌食品----红苕巅(叶)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鐐掔孩钖彾2.jpg 鐐掔孩钖彾.jpg
抗癌食品----炒红苕巅(叶)

2019年优秀网友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7-27 07: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薯打油诗(无名氏)
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
人情颠倒他不颠,自有真情在心间。
羞为王侯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
若是身价早些贵,今生不怨埋沙碱。

发表于 2018-7-29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苕叶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苕红苕,健身一宝。经常吃点,健康病少。药疗不如食疗啊!

发表于 2018-7-29 22:2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苕红苕,昔日佳肴。饿殍遍地,救命稻草。
如今富足,视如猪料。岂知价值,犹如虫草。
降压强身,抗癌一宝。经常吃点,健康病少。
感谢你的点评和关注,祝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甘薯之父陈振龙


救民水火陈振龙,
偷运薯藤自吕宋。
饥荒岁月救万民,
大恩大德永传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