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运,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亲身体会,为了一张回家的票,那叫挤了个人山人海,守了个望穿秋水。 前锋的历史上,春运现象自然也上演了无数回。不过,最初人们的愿望却并不是为了回家。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咱们慢慢往下看。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时襄渝铁路刚刚修进前锋,这个消息对于大家来说,有些雀跃,但更多的是好奇与期待。因为,铁路要修到前锋的消息,更早要追溯到1958年,国家决定修筑川豫铁路,线路预计由成都至南充、达县等,然后经光化、襄樊至河南信阳。但是1961年,因调整基本建设计划而停工。后来,线路又改由襄樊至成都,更名为襄成铁路。直到1969年年底,才确定襄成铁路线路由襄樊至重庆,正式更名为襄渝铁路。
“修铁路的时候,沿线山头、路边都会围着很多人!那个时候,大家都没见过火车,没事就会跑去看看,三五成群地议论着,这火车啥样啊?啥时候能来啊?“反正,每天大家的话题,就离不开火车,有时候大家空闲时还会去帮帮手,就想早点看稀奇呢!
火车站于1971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原名前锋火车站,1988年更名为广安火车站。火车开来的那一天,大家就好像过节一样,老人牵着小孩,年轻小伙子几下挤到前头,大姑娘小媳妇则远远观望,把小小的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这个比春运强悍多了,就是为了看一眼!有位家住华蓥山上的老人,揣上玉米饼子步行几十里赶来,头一天没看到,便吃着干粮在火车站外等。
这种情况在当时持续了很久,几乎每天都像春运。不过,真到了“春运”时,情况则更为严重。“那真叫一票难求!,那时车票虽然只有几角钱,但平时大家还是舍不得,春节时便来买短途票,比如前锋到华蓥,不为别的,就为体验一下。“就好比现在的小孩子坐过山车一样!”
真正的“春运”现象,在80年代中后期爆发了一个高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业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这对当时的火车站来说,的确增加了不少的客运压力。不过,火车让前锋人试着走了出去,也收获了很多。“去的时候大家带的是蛇皮口袋,几年后用的是牛仔包,再过几年则是拉着拉杆箱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