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01|评论: 5

[另类心情] 面对如此荒唐的闹剧,这是为人父母,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惹的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对如此荒唐的闹剧,这是为人父母,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惹的祸。

400名学生被告上法庭,背后真相令父母痛心不已: 别让手机毁了孩子的未来!

近日,南宁市西塘区法院受理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

起诉人是广西某金融投资公司,被告人是来自广西、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各地高校的学生,总计400多人。

据悉,这些高校学生平均借款约7000元,其中大部分人借钱目的,是为了买高档手机。

可到了还款日时,这些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变成了欠不还钱的“老赖”。

万般无奈之下,该金融公司便将这群大学生告上了法庭。

最终,在学校和公检法院的协商下,该金融公司承诺只要能归还本金,利息就不追究了。

可直到法官“上门”调解,这400人中也只有3个学生还了钱。

那些还不起钱的学生,甚至还责怪是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

640.gif
640.webp.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如此荒唐的闹剧,有人说,这是“手机”惹的祸,也有人说,这是校园贷惹的祸。

但我想说,这是为人父母,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惹的祸。

前段时间,山西太原学生因没收手机而跳楼的悲剧,就是对所有父母的警醒。

6月24日下午,山西太原万柏林第三中学的学生刘某,在课堂上玩手机。

班主任褚老师发现后,将其手机没收。

因当时已是下班时间,褚老师没做任何处理,更没有打骂,只是如往常一样,离校回家。到家后,褚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但电话并未接通。

之后,父亲和班主任联系了解情况后,便和儿子通了一个电话。

却不料当晚,孩子在家跳楼了。

在后续采访视频中,该位同学的父亲提到:班主任说孩子又拿过来手机(把手机带到学校),孩子的手机被没收了三四次。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父母,我们或许都明白孩子玩手机不好,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如何纠正。

一味让孩子与手机隔绝,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

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光靠堵是无法阻挡它们终将进入孩子生活的步伐。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防止孩子过度沉迷手机?

我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0-1岁:禁止孩子接触任何电子产品(手机、电视、ipad)

1岁之前婴儿绝对禁止看电视,甚至从镜子里面看电视也不行。因为这个时期婴儿视觉发育不完善,手机屏幕的闪动、色彩的变换,对婴儿视力及大脑发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主要原因有二:

1.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2.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640.webp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的做法:

1.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4.可根据孩子的兴趣,报名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7-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来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

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正确做法: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2-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

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640.webp (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沉迷于手机是表面现象,其背后折射的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以及个人存在感、成就感的严重不足。

因此,想要戒掉孩子的手机瘾,要先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成就感。

正确做法: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对性的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如通过微信、QQ或邮件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

2.和孩子约定必须做多少家务,或者进行多长时间的体育锻炼才能去玩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手机。如果孩子违反,父母可暂收手机,代为保管。

3.日常生活中,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与进步,适时表达对孩子的欣赏、鼓励,给予孩子存在感和成就感。

4.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关注,纠正减缓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5.对于手机上瘾较为严重的情况,建议家长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孩子的教育,没有万能公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通解通法。就像西天取经一样,遇到不同的妖怪,得有不同的打法。

我们一路升级打怪、降妖伏魔,为得不过是孩子能够顺利抵达幸福的彼岸。

千万,别让手机毁了孩子的未来。

640.webp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很多孩子沉迷手机,与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有很大关系。

如在视频《餐桌上的陪伴》里,小女孩给爸爸夹菜,爸爸说:“等一等啊,爸爸接个电话。”



小女孩转头想跟妈妈说话,结果妈妈表情严肃回:“嘘,妈妈先回一个信息。”



班级活动中,轮到小女孩上台演讲时,爸爸出去接电话了,妈妈则只顾着拍照发朋友圈。



像视频中的父母一样,很多家长忙着打电话、回信息、刷新闻、发朋友圈、却对近在咫尺的孩子不闻不问。

我们阻止孩子玩手机、玩游戏,但阻止的同时,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活动了吗?我们给了孩子理应得到的陪伴和关怀吗?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父母的忽略和缺席,才是把孩子推向虚拟世界的罪魁祸首。

真正的人生智慧,不在手机里,里程还需用脚来丈量,幸福还需用心来体会。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

少玩手机、多陪孩子,父母的关爱,才是孩子抵御外界诱惑最坚实的盾牌。

与诸位父母共勉。

640 (1).gif
640 (2).gif
640 (3).gif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