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座近年来在全国叫得上名的城市,地处涪江中游大S形河道拐弯处,依山傍水,美丽如珠。然而,在前段时间的连续暴雨下,绵阳倍受洪水肆虐,历险重重,城区告急、河岸告急、大桥救援……让芸芸绵阳人的我们,着实为这座娇美的新兴城市捏了一把汗。地势低洼,河床增高,随着未来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或可频发,这对迅速发展中的绵阳来说急需重新审慎思考和规划,这不仅立足当前,更是放眼未来。吃瓜群众建议:绵阳主城区北移十二公里,绕开大S回弯,占居高地势,贯卧城市发展“中轴线“,西牵安州区,北擎江油区(撤市建三区),南握涪城高新,东拘游仙、仙海,加快构建千万人口城市大骨架,建成四川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主要基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迅速融入东西贯通的“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交通网。中亚、中俄、中欧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模式、新征程,向西迅速建成“出口通道“有利于绵阳成为国际贸易进入中国腹地的关键点,实现“变道超车“发展格局。这就需要绵阳在连通绵遂高铁、绵遂铁路、绵兰铁路(绵阳松潘段)、绵兰高铁时,拓宽发展地域发展空间,为强劲发展腾“余地“。
2、为战略投资者吃下长远发展“定心丸“。企业项目投资人选定绵阳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总基地“和“中枢地“,不仅是绵阳拥有未来得天独厚的国际交通路网,而且绵阳还拥有怡人优美的地理气候条件,四季花海,果蔬飘香,春夏逸人。绵阳主城区北移十二公里,地势更加平坦开阔,更具全局操控,提升吸纳能力,大大降低企业项目投资因自然灾害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缺失,免除企业后顾,为其发展全方位保驾。 3、加快构建千万人口大都市的城域空间。现有主城区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承载力,在空间上不能进行大整合、大融合、大革新,原本拥挤狭窄将变更加拥挤不堪,不利于绵阳深层次加速发展。倘若,跳出思维禁锢、跃过传统藩篱,就是涅槃重生,另一番景象,建设大绵阳的“中轴线“。涪城、游仙、安州、江油等区进一步成为绵阳的卫星城,也是绵阳奋力向前的动力轮,更具人才、人口的吸附力。 4、统筹县区,整合多元发展力量。绵阳位于渝兰高铁(未来或可规划建设)的重要节点,是珠江三角经济带与西部改革前沿的交汇点,也是青藏高原向东的渐变缓冲带,区域发展个性强、特点分明、不均衡……(待续)
累了,楼下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