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洋码子”?(邛崃古代美)
记得 有一次亲戚聚会时,我姨姑爷(快90的人了)曾对我讲:“你们这些人好幸福哦,你们从小就学会加减乘除,我可是20多岁(解放初扫盲时)才学会洋码子,才用洋码子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啊”! 什么是“洋码子”?估计大多数年轻人弄不醒豁(明白)。 原来,刚解放,中国人真是“一穷二白”,经济落后不说,农村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文盲,这百分之五的知识分子,大多相当于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的语文水平,数理化几乎不懂(各位大师和前辈,鄙人没有资格贬低你们)。当然,当时的塾师重视学生的国学识记、写字(包含书法)和对对子(对联)(也包含写诗词歌赋文章),这三方面现在的多数学生又不如了。 原来,解放前,中国国内“洋字”满天飞。过去,国人记账、计算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或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使用大写数字记账,目的是避免坏人修改、做手脚)(古人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当年我买过一本陈景瑞先生写的《初等数论》文章,里面有介绍),十分麻烦。 自从引入“0123456789”后,数学的加减乘除才简单起来。由于“0123456789”来自外国,由于当时不少国人是井底之蛙,就把这些“0123456789”数字称为“洋码子”。现在,正确叫法应该叫“阿拉伯数字”。 注意:当时所谓的“洋码子”还包括钟表上的罗马数字--Ⅰ--Ⅱ--Ⅲ -- Ⅳ --Ⅴ-- Ⅵ -- Ⅶ-- Ⅷ -- Ⅸ --Ⅹ。罗马数字虽然难认、难写,但是过去的闹钟(手表--当时农村几乎没人有手表)钟面数字大多使用罗马数字,人们不得不学习它,不然就认不到钟,就不知道时间了。 过去,人们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如果工作(或农民出工)迟到的话,给你上纲上线,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没人敢迟到。
(说明:本文这个话题是根据老人的谈话写的,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如有差错,请前辈们们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