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到“朋友圈拉票”就拉黑2017-01-22 13:54
点击上方 “阅读培文”可以订阅哦! 节选自《时评中国》 曹林 著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在微博里做了一次调查,问大家怎么看待微信朋友圈拉票这种现象,比如孩子评优、朋友评奖、单位创先之类在朋友圈拉票。网友们对这个话题“很有话说”,不久就有了数百条评论,而且评论和态度惊人的一致,网友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反感和抵触。 有的说,假装没看到,从来不予理睬。有的说,无论谁,发一次立刻拉黑。有的说,骗子使坏,傻子上当。有的说,这不是朋友圈,而是在圈朋友。有的说,直接回复“淘宝可以买到票数!”有的说,过去会做这方面的热心人,白白关注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公众号;现在,再在朋友圈里如此拉票,基本无视。有的说,这是典型地利用朋友圈这种强连接式人际关系来使得好友碍于人情不得不参与。 对比一下会感觉很有意思,微博上讨论这个话题时基本上是一边倒地、义愤填膺地反对,而在朋友圈中真遇到这种事时则不一样。我的朋友圈中也常有朋友拉票,但从未看到过有人站出来反对,或公开地表达反感。微博评论排除了人情压力、友情顾忌、圈子情感的干扰,有时更能表达人的真实想法,从这种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朋友圈拉票”会有很多朋友响应投票,但很多人内心其实是非常抵触的,但碍于人情不会表达出来,不过心理上已经有了疙瘩,那些没有投票的更成为“以沉默表达不满的大多数”。 当“朋友圈拉票”成风之后,拉票者很多时候也是被拉票者,将心比心,其实很多拉票者也明知道此种行为可能会招致不满,有时会通过“发个红包”来表达歉意,减轻自己的不安,化解部分抵触。朋友圈的友情本就很弱,拉票之风消费了本就淡漠的社交关系。 看到“朋友圈拉票”就拉黑—很少有人会这么激烈,不过是以这种方式表达一种坚决的反感。碰到这种拉票,我一般也是“假装没看到”。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拉票时说:“我才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去淘宝买票刷票呢,亲们请帮忙投个票。”这难道不很矛盾吗?在“朋友圈拉票”跟“淘宝刷票”的差别有多大?一个是花钱买票,一个是用人情刷票,难道不都是干扰和造假?有人说,“花钱买票”是规则不允许的,而“朋友圈拉票”则是规则鼓励的,别人都在“朋友圈拉票”,自己不拉的话会很吃亏。那句“骗子使坏,傻子上当”的评论真对,设计规则者允许“朋友圈拉票”,你还真傻乎乎地被这个坏规则牵着鼻子走啊,自己没有是非判断力吗?一边吁求公平一边打破公平,“大家都这样做”的比烂思维见证着没有原则。 很多人都说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可参加这种靠网络拉票决胜负的比赛,难道不是对孩子的误导?正如一个网友留言说,小孩子懂什么,都是家长要面子。 不仅消费友情,助长着人们不珍惜自己手上那一票,实际上更是一种变相的传销。很多比赛都将此当成微信公众号营销的一种途径,微信平台上设置投票,尤其是涉及孩子的比赛,绑架家长,利用父母的求胜心切,利用人性的弱点,鼓动朋友圈拉票。其实这种拉票有什么公平性可言呢?本质就是消费友情,有几个人会认真看比赛、仔细去比较呢?无非是朋友让投谁,那就随手投一票吧。最后无非就变成了谁的动员能力更强,谁拉的朋友更多,谁的社交关系更强大,跟选手本身的优劣并没有关系。拼朋友圈,实质是一种公然地“拼关系”,公然地践踏公平规则。营销者以“规则允许”的名义,用这种反规则的游戏规则进行了营销和推广。被坏规则绑架了的家长和朋友圈,不知不觉陷入了商人营销公众号的网络传销链。 一个朋友说,发现很多这种投票都需要输入电话号码和名字,或者是需要关注他们的公众平台才能投票,这是有的公司为了收集大量用户的通讯信息。这种“朋友圈拉票”,不仅消费了友情,有时还搭上了朋友的隐私,给朋友带来无尽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