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通报调查结果:4名考生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河南省纪委监察委结合收到的实名举报件,成立专案调查组,依法依规、严肃认真开展调查核实。专案调查组全面调阅审核了4名考生的答题卡运转视频监控资料,认真查阅和比对了4名考生的试卷原件、答题卡原件和扫描件,对有关举报人、被举报人、考务人员和当事人进行谈话、询问,委托权威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对考生笔迹进行检验鉴定,通过逐项核查,全面收集证据,查明了事实。
河南省纪委监察委通报称,经查看监控视频和调查核实,4名考生所在考场考试组织管理严谨规范,考务人员认真履职;4名考生各科高考场次的试卷和答题卡在启封、发放、回收、押运、入箱、封箱、出库、扫描、识别等关键环节均按规定程序规范操作,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经严格审批,4名考生或家长先后查看了本人高考各科答题卡原件。其中,信阳息县考生李某某及家长承认答题卡是考生本人笔迹,确认答题卡没有被调包,并自愿放弃笔迹鉴定。其他3名考生或家长要求进行笔迹鉴定,专案调查组委托权威专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了笔迹鉴定。
依据笔迹鉴定结论,查看考场监控视频,对监考人员进行调查取证,确认商丘永城市考生余某各科答题卡为本人书写,余某高考答题卡上条形码及个人信息涂改系本人所为,不存在他人模仿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
经查看考场监控视频,依据笔迹鉴定结论,确认郑州市考生苏某、洛阳市考生杨某某高考各科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不存在他人模仿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
经调查核实,没有发现河南省招办干部朱某某、于某存在举报反映的滥用职权、组织高考作弊等违规违法问题。
实名举报的考生家长苏先生称,自己女儿的作文在谁名下,谁就有问题
苏先生女儿答题卡中的作文题目,与女儿自称在考场上所写的不一致。苏先生说,答题卡上有人模仿了女儿的笔迹。
卢女士女儿的答题卡上,名字中的“淇”有修改痕迹。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篇《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疯转: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表示,4家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他们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并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8月6日下午,新京报记者见到了两名实名举报的家长。他们表示,家长们已将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的“答题卡被调包”的证据提交给纪检监察部门,“(调查组)已经在做笔迹鉴定”。
另外两名尚未见面的家长也在电话中表示,他们愿意对实名举报的真实性负责。
当晚8时许,河南省教育厅发布通报称,针对“个别考生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一事,纪检监察部门正在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与估分相去甚远的成绩
参与实名举报的苏先生来自河南周口,他的女儿在郑州一中就读,那是郑州最好的中学之一。“女儿6月8号生日,从小我就开玩笑逗她,说她就是为高考而生的。”
苏先生回忆,为了女儿的教育他操碎了心。从初中起,女儿就从周口转到郑州读书,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部。“高中折腾了下,在老家周口的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上过几个月,但因为受不了那里的氛围,又回到郑州一中了。"
考前,苏先生看到女儿的考生号的尾号是985,他认为是个好兆头。“当时为了给她减压,开玩笑说她今年考上‘985’是没跑了。”
高考结束后,女儿估分627分。但6月25日高考成绩出炉时,女儿只考了335分。
无独有偶,在实名举报的网帖中,家住洛阳的杨梦之(化名)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30分;商丘卢女士的女儿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43分;家住信阳的李闻天(化名)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61分……
据苏先生介绍,4名放榜成绩与考后估分相差悬殊的考生中,三人通过各自的私人关系或者正规维权途径,看到了自己的答题卡。他们均称,被认定为高考成绩的答题卡,与他们在考场上填写的答题卡不同。
高考成绩放榜后,苏先生最先在自己的博客上曝出自己的维权经历。随后,其他3名考生的家人与之联系。4名本不相识的家长因为孩子的类似经历相识,开始网络发帖实名举报。
在了解了其余三个人的遭遇后,7月22日,苏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一篇万字长文,详述4人的遭遇。8月5日,有自媒体平台与他取得联系,征得他同意后,将这篇万字长文编成精简版,并发在微信公号“波动财经”上。
考生:答题卡上的作文不是我写的
8月6日下午,苏先生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盖有女儿学校教务处公章的成绩单。成绩单显示,高二下学期以来,苏先生的女儿在该校阶段考试中排名年级前300名。
苏先生说,作为郑州知名高中,“进入郑州一中,就等于半只脚迈进了重点大学的门。考出这样的成绩,不光我们感觉诧异,老师都不敢相信。”
一名在郑州为苏先生女儿陪读的亲友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在电话里向女孩的班主任报告了高考成绩,听到她的分数后“(老师)吃惊得手机都掉了”。
苏先生介绍,6月26日,他在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看到了女儿名下的语文答题卡和部分作文片段,并拍下照片发给女儿。“(女儿说)考号中的1、2、3、5几个数字不是她写的。”
女儿还告诉他,高考时,自己写的作文题目是《不负时光,不负年少-致2035的你们》。但他在河南省招办查到的语文答题卡上,女儿的作文题目变成了《富强中国,不负年少》。
“我现在就建议相关部门调查我女儿的作文在谁名下,在谁名下谁就有问题。”苏先生说,他已经让女儿默写了当时作文的内容,并提交给调查此事的机关。“一方面鉴定笔迹,一方面查我女儿作文的去向。”
苏先生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一段通话录音中,一名河南省纪委监委驻河南省教育厅纪监组的工作人员称,已委托公安部门对其女儿的笔迹进行鉴定。
答题卡存多处修改痕迹,同一场考试笔迹不一
8月6日晚,来自商丘永城的卢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出示了4份写有女儿名字的试卷照片。照片中,不仅姓名、考生号上留有修改痕迹,答题卡第一页右上方的条形码也不一致,4张答题卡上的二维码呈现出3种不同图案。
为此,新京报记者咨询了多名有高考阅卷经验的高中教师。他们均称,“同一个考生的二维码应是一样的。”
此外,4份试卷的考生号均不相同:理综“184××××158236”,英语“184××××458230”,数学“184××××82153436”,语文?“184××××1153230”。其中,仅语文卷的考生号正确。
照片还显示,在英语答题卡上,卢女士女儿名字中的“淇”先是被写成了“琪”,之后又被修改成了“淇”;理综答题卡上,条形码上方的数字被人用黑色水笔涂改;语文答题卡上,座位号先是被写成了“05”,之后被改成了“06”。但卢女士称,这些涂改均“不是女儿弄的”。
新京报记者对比数学试卷与答题卡发现,二者的书写笔迹粗细不一致。“考试都是官方统一发的答题工具,怎么可能在同一门的试卷上出现两种粗细不同的笔迹?”卢女士说,即便以上的涂改、考号写错都是女儿故意为之,“不同笔迹这个事情怎么解释?
卢女士介绍,女儿在商丘第二高级中学就读,“但学籍是永城市实验高中的”。她说,女儿平时的成绩都在550分左右,但最终的高考成绩只有243分。“语文97,数学32,外语50,理综64。”
卢女士和丈夫是在6月25日凌晨3点左右查到女儿高考分数的。看到分数如此之低后,她彻夜未眠。
当天凌晨5点多,卢女士叫醒了女儿,想问问她到底怎么回事。但女儿想了半天,自己也弄不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6月25日当天,卢女士询问了女儿的老师、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家人,大家都猜想是不是答题卡涂错了。“但后来我想了想不可能,一门涂错可能,不可能门门都涂错吧!”卢女士说。
6月26日,卢女士在永城市教育局招生办看到了女儿高考试卷的答题卡部分,发现条形码的问题后立即报警,还拨打了当地的市长热线。“6月27号,我带着女儿一起见到了高考试卷,她一看就说那不是自己的东西。”
回想起最近的维权经历,卢女士很矛盾。“不知道能不能有个结果,孩子已经决定去复读了,最担心维权影响到她。”
官方通报称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
8月6日下午,新京报记者致电河南省教育厅基教一处询问此事进展,该处工作人员表示,相关情况需要向省教育厅新闻办了解。随后,记者分别拨打了新闻办的办公电话和负责人电话,均无人接听。
在与周口、信阳、洛阳、郑州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中,他们均表示目前尚未听说过“试卷调包”的情况。其中,周口和信阳市高招办的工作人员表示,所有被复核的试卷在复核后都没有发现评分存在任何问题。
针对周口市学生家长苏先生所提出的“试卷笔迹并非自己孩子笔迹”的情况,周口市高招办的李姓工作人员表示:“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每张试卷都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二维码不可能识别错误也不可能被摘下来重新张贴。”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自己从事高考招生工作10年,从未听说过“试卷调包”的情况。
8月6日晚8时许,河南省教育厅针对此事发布情况说明。
说明称,高考工作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今年我省高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严格监督,宣传、公安、工信、保密等部门齐抓共管,教育、招生部门精心组织,在考试、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和程序进行,确保高考安全与公平。目前,录取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近日,网上反映:“个别考生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对此,为维护高考工作的严肃性,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维护高考良好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