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776|评论: 3

关于晚清重臣洪雅人曾璧光生年略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8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晚清重臣洪雅人曾璧光生年略考
南山种豆翁
   曾璧光,字枢垣,又称枢元,今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柳江人。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咸丰九年(1859)授贵州镇远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赏二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实授贵州巡抚。光绪元年(1875),卒於官,追赠太子太保,依总督例赐恤,谥文诚。曾璧光可谓晚清重臣,声名显赫,但曾璧光生于何年?史志却无明确记载。虽然近些年来,也有学人著文考证其生年,有云生于1795年,又有云生于1805年等等,但笔者认为均有值得商榷之处。
    洪雅地方文史学人王仿生先生关于曾壁光之生年,曾对笔者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关于曾氏生于何年?大凡严谨之作者均以(?---1875) 为标准,而有不少轻率者皆以个人之管见而妄将其标为xx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显见,王仿生先生对时下有关曾璧光生年之见解是不认同的。但对王仿生先生之见解,笔者也不尽苟同。笔者认为只要论者持之有据,皆可一论。
   关于曾氏生于何年?笔者近读丹棱乡贤李昶元《修竹山房诗草》,在其卷之五有《答镇远太守曾枢垣》诗一首,细读之,笔者认为对曾璧光之生年可以聊备一说。全诗如下:
答镇远太守曾枢垣
               庚申九月,病中接书,今春始得裁覆,附题长句六章。
卿云飞片下蓬莱,遥指黔南霁色开。
远志寻常轻万里,清名流播满三台。
登场早阅升沈景,经世群推蕴藉才。
曾记潇潇风雨里,凌云山畔送行来。

清标久不羡梅花,五十年人鬓未华。
偶检琴书辞阆苑,曾留衣钵在天家。
六韬初策岩疆政,一叶欣浮宦海槎。
著意飞腾随处好,莺迁春色正无涯。

一年风雨赋同居,回首京华思有馀。
教诲殷勤如骨肉,晨昏笑语共轩渠。
宾僚见访催投刺,笔法偷看暗学书。
别梦至今围坐处,几行椿树绿窗虚。

去年驿使入山时,烽火警馀病不支。
感激知心惟有泪,生防握手竟无期。
偶留癯鹤曾摧羽,长抱春蚕未尽丝。
中外近来戎马遍,茫茫尘海欲何之。

乡山到处辟疆场,经岁全家寄总岗。
别去迢遥劳梦想,书来约略话行藏。
繁华过眼如流水,消息关心是太阳。
阅世谈兵空感慨,闭门终日倚书床。

乱馀身世爱山林,渐觉风云减壮心。
入口飘摇殊草草,九州战伐太沉沉。
救贫无术聊安命,入世多愁耐苦吟。
相望故人立勋业,洗兵早晚沛甘霖。
   首先,理清诗前小序中有关两千时间的节点非常关键。“庚申九月”,即清咸丰十年(1860) 九月。“病中接书”,说明李昶元是在病中收到的镇远太守曾枢垣书信。清咸丰十年(1860) 春,因蓝大顺率部侵扰进入川西南,蜀中大乱,李昶元离开嘉州返家回丹。八月,蓝大顺率部由蒲江攻入丹棱。李昶元携家避乱于总冈山上。八月十六日,蓝大顺起义军攻打丹棱,县令刘运开弃城而逃丹棱地方团练首领团总刘建勋父子、团练教习陈炳等带领团勇固守县城奋勇抵御。起义军攻破县城后,刘建勋、陈思源父子被抓获,拒不投降,被起义军杀害。起义军攻占县城后,多次出城烧杀抢劫。据县志载自起义军攻占县城后,丹棱境内烟火连绵旬日不绝。至九月十六日,起义军毁弃丹棱城后,由万胜场方向离境而去。李昶元八月十七听闻贼破丹棱,抑郁成疾。病中收到镇远太守曾枢垣送给他的书信。“今春始得裁覆”,是说他回镇远太守曾枢垣书信的时间。“今春”,即即清咸丰十一年(1861) 春天。
    其次,理解诗篇第一首末尾两句:“曾记潇潇风雨里,凌云山畔送行来。”非常重要。据《清史稿·曾璧光传》载,曾璧光咸丰九年(1859),出为贵州镇远(贵州省东部镇远县)知府。是年,李昶元正执教于嘉州书院。作为学弟李昶元为途经嘉州的学兄且还有姻亲关系的镇远太守曾枢垣送行。此两句诗的意思,正是对去年(咸丰九年(1859))他在嘉州为镇远太守曾枢垣送行的回忆。
    再次,第二首首起两句:“清标久不羡梅花,五十年人鬓未华。” 此两句是李昶元回忆当时他对镇远太守曾枢垣的观感。送行宴上,李昶元描述镇远太守曾枢垣当时的风采,是俊逸胜若梅花,而且人虽年届五十,但是青丝满头,双鬓未染。
    至此,笔者认为可以得出结论,即咸丰九年(1859) ,镇远太守曾枢垣正好年届五十岁。据此,推之,镇远太守曾枢垣的生年应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 。《清史稿·曾璧光传》载,光绪元年(1875),曾枢垣卒於官,推之,曾璧光应享年六十六岁
    笔者认为此诗对考证曾璧光生年可信度极高。其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 ,二人曾同受教于时任时任洪雅县令浙江宁波人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进士张锡路 (号霞泉) 门下。且李昶元虽为丹棱藉人,但他家居紧临洪雅中山,常出入洪雅城中,与洪雅青年才俊多有交往。二是曾璧光自升任镇远太守起直至贵为贵州巡抚,一直都在邀请李昶元出山到他属下任职,直到清同治七年(1868)秋,曾璧光再次推荐保举下,李昶元前往贵州任职,直至官居镇宁知府。可见二人关系之深。三是李昶元与曾璧光还有姻亲之谊。曾璧光与洪雅人江西石城知府王道昶为儿女亲家,王道昶之子王藩是曾璧光的长女婿。后李昶元与曾璧光的亲家王道昶族兄弟王肇堂结为儿女亲家,王肇堂之子王德元,是李昶元女婿。
     综上三点,笔者认为此诗对考证曾璧光生年可信度极高。当然,这也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聊备一说而已。供爱好者参考,并望指正!

附:曾中丞枢垣见和元韵
闻君辟过北山莱 ,径有三三独自开。
未必于陵长抱瓮 ,终令杜老不登台 。
辍耕偶发英雄慨,杖策须宏干济才 。
反出小山招隐赋 ,几时迎得左骖来 。

一枝高折杏园花 ,且喜栽来迎日华。
卿贰班联随水部 ,曹郎例合有诗家 。
声称柳永屯田日 ,路转张骞泛斗槎 。
十载眉山离逖处 ,春明回首是天涯。

共道长安不易居,畿南况复劫灰馀。
营屯莫挽金城粟,足食先通郑氏渠。
尽我三年储国用,凭伊二月上农书。
圣朝山泽无遗利,始信冬官出不虚。

在山遥忆出山时,大厦原非一木支。
合志何人为祖逖,赏音前路有钟期,
勋名待纪图麟笔,治绩先拈补衮丝。
他日彤弓称报宴,喜传钟鼓复酬之。

二百年前苦战场,不图烽火又车冈。
败军人共周猿化,比屋书难孔壁藏。
草窃尽删蔹蔓野,芸生争效藿倾阳。
黔中喜得姻家报,甥馆犹存坦腹床。

拜命初辞翰墨林,巡边敢忘向阳心。
拚将娲石从天补,忍视神州共陆沉。
再造未酬中外望,五亿都付短长吟。
适来何幸明良遇,济旱群欣用作霖。
                               ---见李昶元《修竹山房诗草》卷五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
     不过考虑到古人常以虚岁纪年,故曾璧光的生年亦可推之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清史稿•曾璧光传》载,光绪元年(1875),曾璧光卒於官,推之,曾璧光应享年六十五岁。

发表于 2019-1-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