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兵(右上)一家其乐融融(摄影 邓虹)
国际在线四川报道: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作为一名70后,家住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云桥村5组村民吴成兵,荣幸地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70后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感受到了国家巨大的变化。”如今,吴成兵作为新民场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已成为当地种植大户,生活如脚踏楼梯步步高,幸福指数不断攀新高。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坐在宽敞整洁的屋檐下,聊到这几十年的变化,吴成兵坦言:“完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除了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他更多的是惊叹社会进步、时代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上世纪70年代,吴成兵出生在新民场云桥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家中有4姊妹,他排行老三,上面有2个姐姐。遥想40年前的农村,住的全都是土坯草房,走道上尘土飞扬,一下雨泥巴粘脚……吴成兵的回忆,零散却又深刻。
“与40年前比,现在生活水平比过去强了百倍,最起码衣食住行无忧,生活有了保障。”谈及40年前的艰苦生活,吴成兵的父亲吴洪元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吴洪元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一直在国企建设单位上班,常年辗转外地,一家老小全靠母亲操持。
吴成兵一家珍藏的老照片(摄影邓虹)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民生活翻十番。”说着,吴洪元跟妻子孙玉华小心翼翼地从卧室拿出珍藏已久的老物件,有褪色的粮票、发旧的红色封皮退役证、退休证以及40年前的珍贵照片。“这张是我当兵的照片,这是我们的结婚照,这是……”老俩口深情地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简单幸福。
吴成兵与妻子潘玉梅接过父亲手中泛黄的黑白照片,饶有兴致地听父母亲回忆道。40年前,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粮、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皆是凭票供应。论衣食,40年前,只能达到温饱水平,饮食菜肴以素为主,荤菜难得上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那年吴成兵才5岁,天天只知道往外跑。村头的喇叭里重复地播放着信息,他听不懂,但看着大人脸上的笑容,知道是好事。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尤如星星之火,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
1980年,村里按政策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成兵家分到了5亩耕地。父亲常年在外,为了照顾体弱的母亲,吴成兵早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上学一边帮助母亲务农。为了改善一家人生活的窘境,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工资45.2元,除去9元的生活费,剩余的钱悉数寄回家贴补家用,日子就这样紧巴巴地过着。
吴成兵的父母回忆往事(摄影邓虹)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时代一天天改变,吴成兵一家的生活也不断随经济的好转演变着。父亲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工资由最初的45.2元,到60元,到100元……逐步上升着。家里攒了钱盖起了瓦房,终于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好住处,不用再担心大风大雨的侵袭,不用再担心房顶漏雨,一家人喜笑颜开搬进了砖瓦房,过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抓生产、抓经济,吴成兵的家也迎来了可喜变化,经济条件日益改善,每日三餐,荤菜也渐渐多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记得小时候肉就是奢侈品,家里半个月才能吃一次肉,鸡鸭鱼虾是家常菜,虽谈不上锦衣玉食,却已今非昔比,相较40年前,生活不知上了多少台阶。”吴成兵说。
踏上富裕“路”,农民腰包“鼓”起来
1990年中学毕业后,17岁的吴成兵在深圳一国企工作。在大公司上班,令旁人羡慕不已,这一干就是13年。90年代的深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遍地都是机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来深圳寻求发展机会。但在外漂泊久了,考虑到父母年迈,孩子也该上学了,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萌芽——回家。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抚养大,如今,他们年老体弱多病,我们做儿女的,不能老想着挣钱,要多在家里陪陪他们才是最好的孝顺。”父亲从小工作在外,让他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回乡创业,既能够照顾父母、小孩,又能够挣钱,两全齐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说干就干,2003年,吴成兵和家人商量,决定回家搞养殖。吴成兵利用在外打工积蓄的10万元,在新民场修建生猪圈舍,是新民场最先发展的养殖户。
养殖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并不难,关键要有技术、要搞好防疫。吴成兵深深地明白,对于养殖,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缺乏的是经验和技术。于是他买书自学,并到其它养殖场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吴成兵领会掌握了很多先进的养殖技术与经验。
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本以为在养殖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殊不知吴成兵正面临着重要的问题。畜禽养殖对环境安全的潜在威胁,而新民场属于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按照水源保护政策法规的规定,饮水水源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养殖场。
没了养殖,做什么呢?吴成兵一时间犯了难。“自古以来生猪养殖都与农业种植密不可分,养猪场的粪便更是农业必不可少的肥料。”想到这,吴成兵眼带着笑意,似乎已有了答案。于是,毅然决然地关闭了养殖场,决定转行专心发展种植业,种植有机蔬菜。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让吴成兵看到了新的商机。
2010年,吴成兵成立新民场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有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吴成兵介绍,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入社菜农80余户,种植面积340多亩,年销售各类蔬菜2000多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实施,让吴成兵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300多亩的种植基地发展起来了,已经养鱼、稻田养虾、有机大米、时令有机蔬菜等。”吴成兵说,云桥圆根萝卜远近闻名,因为水质和农作物品质的绝对优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
“目前,云桥村圆根萝卜已成为国家地理农产品,云桥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合作社年产圆根萝卜1000吨,全村年产4000多吨。”吴成兵介绍,整个合作社年收入达百万元,此外,他还在郫筒街道凉水井社区开了一个“逸都菜市”,店铺大概300平方米,专门销售新民场云桥圆根萝卜和有机蔬菜等,一年下来收入可达30万元,逐渐踏上富裕路。
如今,父亲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兄弟姐妹们也都各自参加工作成家、拥有了可心的房子,父母也可以在自家修建的漂亮宽敞的小楼里安享晚年了。儿子也光荣参军入伍,一家生活安然自得,幸福美满。每念及于此,一家人都会感慨现在的幸福生活。
吴成兵分享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犹如吃甜蔗,从梢吃到根,越吃越甜。其实,吴成兵家庭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是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党的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有了好的生活,好的改善。”吴成兵和妻子发自肺腑地说。这是实在话,也是心里话。从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走过来的人,他们的感受才是改革开放成果最直接的印证。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