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追剧,追剧。追的除了抗日神剧,就是后宫剧、辫子戏。
大清朝倒下已经106年。如果偶尔一两部辫子戏作为猎奇、怀旧,那也罢了。但是一年接一年地不遗余力地拍、乐此不疲地追,就只能从价值观的方面解释了。
不要说这仅仅是娱乐。如果一部接一部的电视连续剧,里面的好人总是被坏人干掉,坏人总是笑到最后,你还看的下去么?如果你看不下去,这就是你的潜在价值观在表示反感。
反观辫子戏和后宫戏一直长盛不衰,只能说明我们中的很多人奴性未泯。
而我最不理解的要数后宫剧。一大推如花似玉的女人,围着一个皇帝老儿争风吃醋,为得一夜恩宠使尽浑身解数、无所不用其极。而现实中的一大群老老少少的女性、甚至大老爷们看的如此如醉。
有人要说,不对啊,后宫剧里面最后善良的妃子和宫女总是得到皇帝的理解和宠爱啊,好人取胜了呀。说的没错,编剧和导演还没弱智到那种地步,让毒蝎心肠的坏人得宠。但这演绎的还是100年前的价值观: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庸,女为知己者悦被视为女性成功的最高境界。但放在现代的价值观里面呢?男女平等、独立的人格尊严、平等的就业和工作机会。。。
那么,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女性视取悦一个混蛋皇帝为毕生的价值,一个皇帝只要稍微懂得怜香惜玉就被后妃和宫女视为明君。而那个皇帝是否爱护天下苍生、对黎民百姓是否横征暴敛?剧情里通常都选择忽视。如果一大群家庭主妇、职业女性和女学生成年累月追着看这样的狗血剧,而且还没有反胃没有吐出来,那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还是停留在100年以前,相差也不远。
辫子戏也好不到那里去。所有的人做为忠臣、奸臣“分开两边”,但同样都以取悦皇上、争取皇上的信任、为皇上效犬马之力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算是一心为公、一生清廉的于成龙,平生嫉恶如仇,他不仅家贫如洗,而且屡遭性命之忧、甚至差点被灭族。相对于那些贪官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他的人生何其凄凉。但他至死也没有说过皇帝一句怨言,他是否心里知道,他所亲身经历的和亲眼所见的一切不公、一切苦难、一切腐败、一切荒诞都是拜他所誓死效忠的皇帝所赐?就算那不是皇帝本人的初衷,但仍然是因为皇帝用来维系皇家天下的体制所造就的?
看戏看小说都有一个角色代入,往往主角就是我们代入的对象。主角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牵动着读者、观众的心,读者和观众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这就叫入戏,或者说叫进入角色。那我们的角色代入是什么?忠臣?但就算那个忠臣官做得再大,建的功再多,也就是一个奴才。恐怕还有将自己的角色代入皇帝的,那就继续做你的皇帝春秋大梦吧。
再说一遍,这不仅仅是娱乐,这是价值取向。远的不说,我们再说说香港,看看他们的娱乐态度有无区别。在香港拍的辫子戏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鹿鼎记》。里面的主角韦小宝是个混混、瘪三。而千古圣君康熙大帝在这个混混瘪三面前,就像个白痴。这部剧没有把主角韦小宝塑造成忠臣,他就是一个把皇帝老儿当成猴子一样戏耍的耍猴人。他集皇帝的千万宠于一身,但他不仅夺取了皇家公主的贞洁、而且还不把公主当人看,在他的眼里,皇家公主远远不及他的大小双儿。这对皇家是何等的不忠不义?但香港人看得乐呵呵。再有的古装剧,比如《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等金大侠的电视剧,凡有朝廷的戏份出场,那都是披着鹰犬、狗官的面具出来的。你见过里面有对着皇帝一把鼻涕一把泪号嚎大哭誓死效忠的“忠臣”?
有人要说了,香港的那些古装剧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啊。没错。但掉过头来,我们的辫子戏、后宫剧香港人看吗?也看得津津有味吗?
后宫剧、辫子戏,还能留住我们的奴性多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