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晓艇:戏无情不感人,无技不惊人
封面新闻 2018-08-30 06:52 30223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刘牧雨 刘薇
/名家档案/ 晓艇,男,原名文华章,1938年生,四川成都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首届得主。师承曾荣华,工文武小生。代表作《逼侄赴科》、《问病逼宫》。
自古以来,梨园技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70年的川剧生涯中,晓艇对这句话一直理解得深刻。 “随意、没有板式,带着情绪去唱,按照情绪去展示,这是川剧最大的优点。”晓艇谈到,在以高腔为主的川剧声腔体系中,由于板式比较随意,没有伴奏,川剧演员不用按照拍子去演唱。但这也同时决定了演员对唱腔情绪节奏的自行掌控。 “我教授学生,都是口传心授,必须面对面展示。为什么?因为没法记。”何时喜、何时忧、何时伤、何时悲,起承转合,跌宕起伏,都要演员通过声腔展示。 和电视剧、电影等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不同,传统戏剧演员,由于没有更多的肢体展示空间,一出戏的情节、剧情、人物感情,都需要通过“唱”来进行展示,再加上川剧高腔的自由性,对感情的演绎,就显得更为重要。 晓艇唱戏,以情感人。拿其代表作《逼侄赴科》来说,姑母召唤时的忐忑、知晓要去赴考的惊慌、对情人的依恋……每一种情绪把握都入目三木。 光有情,只感人。无技则不惊人。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些都是戏剧的基本技法功力。 “既要有情又要有技,技要用在情理当中,动作也要有情感。”在晓艇看来,技是服务于情的,手怎么指、脚怎么放,这些有基本的技法,但是其细节将就,到底还是看你演的是谁,“例如踢褶子,你要踢得有道理,不能乱踢。不是这个人物,你不能乱吼。” 晓艇有一个年轻徒弟杨坤浩,12岁就拿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他回忆起教授小徒弟扮演潘必正时的情形,说有一幕潘必正要以手指姑母,千万不能指责式的“指”,因为那是姑母。传统的中国文人教育中,长幼有序,如果指法不对,这个人演得就不是这么回事。 “杨坤浩12岁演我的《问病逼宫》,学杨广逼宫时的霸气。但是《逼侄赴科》要有文气,我一直强调的是演文生,演这么武做什么呢?什么是文?文是文化的文,要有文化。” 晓艇教学,一直强调技法中的“道理”,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胡芝风曾专门写文谈《晓艇的眼睛》,眼技中都是情感、都是戏。 “不一定睁眼才是演,闭眼也是演。”晓艇展示了一段《逼侄赴科》中,潘必正在热恋中被姑母叫走的戏,他微闭着双眼,脸上满是不舍和依恋。 晓艇说,经常都有学生问他如何练眼神,是不是要鼓得大才有情?晓艇回答,“眼中有情,人就有情。”情与技,相互缠绕交融,谁也离不开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