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152|评论: 4

[转帖] 有条阴谋论的“ 国际谣言 ”—— “ 奶嘴乐 ”是美国人专为中国人下的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条“ 阴谋论 ”的国际谣言,最近隔两年就被翻新热传一阵。


        它的内容,读起来让人心惊胆战: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但在这繁荣昌盛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危机。


    什么危机?  我们中了一个美国人精心酝酿并经营了20多年的大阴谋,一个叫“ 奶嘴乐 ”的陷阱。

5d406c55tw1dpb178j6dgg.gif

         在传说中,这个阴谋的设计者是 布热津斯基,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大战略家。他不用一兵一卒,就让十几亿中国人中了圈套,陷在“ 奶嘴乐 ”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08304.jpg


  说得如此严重,但真有这个“ 奶嘴乐 ”那么吓人吗?


  可怕的“ 奶嘴乐 ”


  遍查材料,发现这个“ 奶嘴乐 ”比较靠谱儿的来源,是一本名叫《 全球化陷阱 》的书。

20180830074652482.jpg

  这本书出版的1996年,当时围绕“ 全球化 ”的研究还没现在这么热,谈它负面效应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偏偏是两个不满40岁的的德国《 图片报 》记者 —— 汉斯 · 彼得 · 马丁 和 哈拉尔特 · 舒曼,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两人并没什么学术背景,但书一出来,却在全球范围内大卖,一时洛阳纸贵。


  书的一个大卖点,是1995年9月,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的 费尔蒙特 大饭店,旁听了一场内部圆桌会议。据说会议高度保密,只邀请了3名媒体记者,他俩就在其中。


  在 马丁 和 舒曼 的“ 独家描述 ”中,这个会议很高大上,苏联前总统 戈尔巴乔夫 出面组织,出席者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政治家、经济和科技界人物,包括 老布什、撒切尔夫人、索罗斯、比尔⋅盖茨等,有500多人。

20180830074652634.jpg

  大人物聚一起,自然是谈大事:讨论全球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


       说是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都谈,但在两位作者的记述中,与会者一上来就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担忧,即全球化将导致“ 20 / 80 社会 ”的到来。


  什么是“ 20 / 80社会 ”? 简单说,就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只有 20% 的人最后会赢,分享收益,剩下 80% 则成为 LOSER,在全球化时代被抛下。


       出现“ 20 / 80 ”现象,不足以让与会精英们担忧。真正让他们忧心的是:如果那 80% 的人在挫败与失落中怒了,要造20% 人的反,可怎么办?

20180830074652641.jpg

  这时,“ 奶嘴乐 ”理论出场了 —— 布热津斯基,以他一如既往的冷峻和现实主义考量,献上计策:给那 80% 的人嘴里塞上“ 奶嘴 ”,灌之以大量娱乐、游戏和其他感官刺激节目或内容,使他们沉浸其中、无暇思考,忘掉现实中的落魄境遇。

20180830074652108.jpg 20180830074652680.jpg

       英文中,奶头是 titty ,娱乐是 entertainment,布热津斯基的“ 妙计 ”,就被称为“ tittytainment ”,“ 奶嘴乐 ”之意。


  在《 全球化陷阱 》中,两位德国记者对那场会议的描写生动细致,但那些细节,甚至那场会议是否真举行过,再没有任何其他公开材料佐证。


       请教几位学者,都说听说过这种说法,但都没见到过那个会议的其他记录,学界也很少有人严肃研究这个“ 奶嘴乐 ”。


   中国学者 何新 曾在2002年3月的《 香港商报 》上发文,详述1995旧金山的“ 费尔蒙特饭店会议 ”,但他所引的出处,也是 马丁 和 舒曼 的书。


  中国人中了圈套吗


  在为数不多的那几篇网文中,“ 奶嘴乐 ”则被说成了国际关系的一种黑色理论:美国已经用上了这招儿,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用以影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保护美国代表的那 20% 人的利益。


       可怕的是,中国看似已经中招了。


  作为例证,那些网文回忆,正是在 布热津斯基 提出“ 奶嘴乐 ”战略的1996年,中国大步迈入流行偶像时代。那之前,国人普遍崇拜革命先烈、钱学森陈景润们,那之后,国人偶像就变成了天王天后、小鲜肉们。


  综上所述,“ 奶嘴乐 ”战略大概也是阴谋论的一种,在非正式的场合流传,得不到证实。把流行文化或娱乐,统统装进“ 奶嘴乐 ”的黑色理论。


  但“ 奶嘴乐 ”战略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对当前大众文化种种乱象的反思和警醒。


       大众文化,包括娱乐内容,满足了亿万普通民众浅层次的文化需求,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同时也让人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大国。


  琢磨“ 奶嘴乐 ”的这几天,我们每次地铁上下班,都注意观察下身边的人。

20180830074652473.jpg 20180830074652141.jpg

       多半时候,这边睡眼惺忪的年轻小伙儿在翻“ 虎扑篮球 ”,那边妆容精致的美女戴着耳机在玩消消乐,或看新更的《 延禧攻略 》,另外一些有点社会敏感度的,在浏览新闻 APP 或公号。只要车厢不剧烈晃动,他们的视线很少离开手机。


  这样的场景无处不在,甚至你我自己,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抖音、快手们你来我往,歌王争霸刚结束又来了好声音,这边《 如懿传 》一开播,那边《 延禧攻略 》立改日更。你争我夺,都是抢个“ 流量 ”。

20180830074652367.jpg

  流量是啥?就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


  这个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这话,再深刻不过了。


  无处不在的娱乐,在网络时代被进一步放大。那么多综艺节目和网剧更新等着去看,还有什么时间45度角仰望星空,又有多少时间放空自己,安心读本书呢?

20180830074652589.jpg

       尼尔 · 波兹曼 在《 娱乐至死 》中说,文字培养理性思维,视频图像诉诸感性思维。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取代文字,标志着感性思维正取代理性思维。


  出版《 娱乐至死 》是1985年,那时光是对着电视,波兹曼 就已如此警惕。要是现在,浸身在这个网络长视频、短视频轮番轰炸的年代,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了,人类真忘记如何思考了。


       1995年旧金山“ 费尔蒙特饭店会议 ”,布热津斯基提出“ 奶嘴乐 ”战略,如果真的存在,也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


  20年间,我们没被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喂倒、奶醉,却沉溺在自己生产的泛娱乐化环境中,自己把自己“ 奶嘴乐 ”了。


       仅是成年人如此,就已让人忧心。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们的世界也在被侵蚀,网络尤其游戏的低龄化情况严重。

20180830074652155.jpg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提案,建议推动网游分级。她说,2017年我国手机游戏用户达到5.83亿人,但防沉迷等保障机制一直没跟上。


  而且,游戏玩家的门槛越来越低,大量中小学生把网游当成最主要的兴趣爱好。以“ 王者荣耀 ”为例,它的玩家中11到20岁青少年的比例竟高达54%。


       这也难怪,不久前有文章《 农村孩子,正成批地被手机游戏废掉 》,引起那么多关注。


  “ 被短视频废掉的岂不是更多 ”“ 别说农村孩子了,一本大学生都被毁了无数 ” ...... 文末留言中,这样的担忧很多。


  更有人直接指出:布热津斯基的“ 奶嘴乐 ”一说,正在中国变成现实,其危害绝不亚于鸦片!


  让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在《 娱乐至死 》中,尼尔 · 波兹曼 描述了两种“ 同样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


       一种是 奥威尔 在《 1984 》中提出的,人们将遭受某种外来压迫,被剥夺接触信息的权力,想读书都读不到。

20180830074652992.jpg

  一种则截然相反。赫胥黎 在《 美丽新世界 》中担心的是,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1984年早就过去了,奥威尔式 预言终究没有实现,我们没被自己憎恨的东西毁掉。


  但 赫胥黎式 的呢? 他说,我们可能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最后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

20180830074652510.jpg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8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11:2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在大陆流行“伪娘”的娘炮文化,已经到了如此恶心变态的地步,让人瞠目结舌,这是美帝的火星船带来潜伏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物种吧?

    是不是美帝专门派来故意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事情的,专门来污染人民群众的文化传播。

    用这么一帮娘炮玩意儿拍暴击题材剧,就像是找个太监去代言伟哥,找葛优拍霸王洗发水广告一样搞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性别障碍患者,所以会有一些同性恋,变性人的存在,他们很多人的人生其实都过得很辛酸,只要不妨碍到别人,这都没什么。

    但是像这些娘炮们,上帝给你们一个鸟,你们非当它不存在,身为一个男人却像女人一样胭脂花粉,舞骚弄姿,在各类电视传媒娱乐节目上卖弄风骚,污染别人的眼球和纯洁的心灵,你们这是有多么恨上帝啊。

    现在国家对枪支是管制的,但是对刀并没有,到超市随便买一把锋利的水果刀,来,哥们,忍一忍,切了它,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这类娘炮们他们每个人的背后动辄都是几百万几千万的粉丝,视频里那个站起来大呼小叫的娘炮就是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我日,我真怀疑他再蹦几下,裤裆没兜紧会掉出两个蛋,嘎嘣一下摔在地上,碎了。

    但是就是这样的娘炮,之前他的微博上一张付费查看的自拍照一夜之间就收到了480万的查看费,可见每一个这类娘炮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个脑残。

    根据多年来与各品种脑残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脑残的形成是一种大脑神经网络固化的不可逆过程,脑残的神经回路一旦形成,就不要试图想能用任何一种方法改变一个脑残,因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自我" 基因突变 "。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很难想象中国的未来是这么一帮娘炮和他们背后成千上万的脑残,如果一个民族的青少年都追崇这么些个娘炮玩意,少年娘则中国娘,少年残则中国残了,这个国家和民族还有未来吗?

    如果这种涂脂抹粉的男人越来越多,加入了子弟兵,我们的军队的威武阳刚之师还会存在吗?你会相信这帮妖怪们有战斗力吗?

    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必将会让这个民族走向末路,历史上也曾经多次证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子弟们,就跟现在的这群娘炮们一毛一样,擦胭抹粉,搔首弄姿,服丹磕药,天天穿着女人的衣服比谁更美更白更像女人,最后被各路南下的少数民族暴捶,汉人更是被称作"两脚羊"被做成人肉军粮。

    德国不正的赵宋王朝,终其一朝,重文轻武自我阉割,中国的男人们从"大丈夫当开疆辟土封万户侯","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志向转变成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天天寻章雕句,手无缚鸡之力,直至最后崖山一役,华夏连续数千年的文明在赵宋一朝彻底断裂。中国如果哪一天再发起除四害运动,可以把这么些个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拉弓的变态玩意们列为四害之首进行化学阉割,在满足他们内心畸变的同时又为民除害。

    要不然,民族何以自强?

    男人娘的背后,是阴柔“美”正在成为潮流。

    所谓阴柔美,是指现在的男生越来越有女人味儿,小巧,安静,文雅,无论是外形打扮上,还是气质上,或者是精神品味上,都越来越女性化,并且受到欢迎。

    阴柔美的流行,就是中国男人完全没有男人味儿。

    男人娇羞,毫无阳刚之气

    某综艺节目(具体是哪个综艺节目我就不说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明星出现在机场,粉丝一窝蜂围上来,举起手机疯狂拍照。该明星赶忙举起手中的包挡住自己的脸,快步走开,撒娇似的说:“吓死宝宝了,都说啦我没有画眼线,不能出现在相机面前的。”

    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一个男人说的话吗?

    粉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因为他的撒娇愈发喜欢,大声欢呼:“真可爱。”

   “可爱”这个词,现在更多用来形容男生,而不是女生;形容男人,而不是小孩。现在都这么操作了吗?

    去参加一个户外活动,晚上需要在户外用餐,一座山里,能摸到风,直透透底看到月亮。同行的一位男生突然就跳了起来:“啊?要在户外吃吗?安全吗?人家很怕耶,尤其是那些小昆虫,太可怕了。”

    说着话,手不自觉地轻拍胸脯,安抚心脏。

    所有人都笑了,女生们纷纷说:“好可爱啊!”一位比他还矮一截的女生站出来,开玩笑似地说道:“小哥哥别怕,我会保护你的!”

    晚上,在户外用餐,正吃着聊着,突然,一声尖叫响彻山空,男生跳起来,大喊:“啊啊啊啊!有虫子!有虫子!吓死宝宝了!救命啊!”

    一条小拇指大小的毛毛虫。

    同行女生都笑了:“真的好可爱啊!”一位女生抬起脚,“啪”,一脚踩死了。 男生坐在原位,惊魂未定,额头上已经渗出汗珠,两腮绯红。

   “可爱吗?”一点也不!

    心理学家说,这是一个“女子力”越发在雄性群体中显现出来的时代。 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男生,表现得娇羞,可爱,丝毫没有阳刚之气;

    你会看到一米八的高个男生,在体型上没有丝毫男人气概,而是打扮得精致,皮肤白皙,身材苗条;

    你会看到这些男生,无不以娇羞、可爱、娇小为荣誉,即使初春的太阳,走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怕晒黑”,人们并非反对男生精致,只是过度精致的男生,是在是太扭捏。

    这个社会还是需要点挺拔的阳刚气息。

    没有担当

    纯粹是衣着打扮上的娘也就算了,最可怕的娘到骨子里。

    当所有男人以娇羞、阴柔、小巧为美,为进步,那么比如,一旦战争爆发,谁来捍卫这片土地?没有担当意识的男人,又如何守卫家园。

    当规则被践踏,文明逆化,一个完全没有雄性意识的国家,一个只知道莺歌燕舞,男人以女性化为美的国家,注定是病态的。

    我们需要阳刚之气。

    到底是什么扭曲了现在的价值观、审美观,坏了我们的规矩?

    周立波这样的货色在台上扭捏作态,说着娘里娘气的腔调,翘着兰花指,这样的娘炮拥趸无数。

    弱者前耀武扬威,强者前摇尾乞怜。打得过的不该打也打,打不过的就差叫爹。

    无半点风情,不懂经营自己,嫁不出去叫自己女汉子。姑娘,你干嘛要侮辱汉子这个词?

    当然,如果娱乐圈不会改变,你也没办法。但你可以改变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1)离手机电视远一点

    很多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离手机电视远一点,你不玩手机,不看电视,孩子就不会沉迷在手机电视里。

    今天的手机电视里有什么呢?

    打开视频网站,满屏的小哥哥小姐姐;打开抖音,满屏幕的小哥哥小姐姐。孩子生长环境长期如此,不模仿,不可能,久了,就成了一种气质。

    而解决办法也简单,你别看手机电视,陪孩子,用自己的气质熏陶、影响。

   (2)陪孩子多去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普通一点,例如跑步、打球、爬山;比较难一点,例如攀岩、冲浪、划船等等。

    如果想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概,除了把他从手机和综艺世界里捞出来,带他去锻炼,去户外奔跑,是最好的办法。

    不需要很难,即使是最普通的跑步,只要动起来,男性荷尔蒙就散发出来了。

    等他习惯了,就有了男子气概。

   (3)找回你的老公

    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母亲给他以温柔、善良、柔软的那一面,孩子对生命敏感,情商高,感受力强,具有更强的幸福感;父亲给他以强壮、威严、力量感,孩子有主体意识,独立能力更强,才会有男子气魄

    ● 一个民族不能丧失血性

    在一些人眼中,雄性气质不过是粗俗、野蛮的代名词。

    他们只知道追求所谓的“时尚、品位”,追求所谓的精致生活,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渐渐忘了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应该顶天立地。

    真正的爷们在中国越来越少了,“娘们”的男人却越来越多:干事磨磨蹭蹭,做选择畏首畏尾,男人的那种豪情万丈早没了踪影。

    一个人要去追求柔弱,那是他的自由,但是一旦“娘炮”成为主流,就会吞噬掉这个民族的血性。整个民族就会再次走进鸦片战争的剧本,在屈辱中苟延残喘。

    中国的男人们,到了把自己唤醒的时候了!

    是男人,就该有的男人的荷尔蒙,有男人的骨气和血性。

    什么才是中国人的血性?  

    血性,是兽性?  还是,有广阔胸怀、心怀天下的德行?




.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1535350766148.jpg

       中国拟为未成年娱乐节目立“ 规矩 ” 。


        近日,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起草的《 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8月24日起到9月23日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征求意见。《规定》提出,防止未成年人节目出现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未成年人节目不得宣扬童星效应或包装、炒作明星子女。


       网民“ 天天向上 ”说“ 早都该这样了,现在一些所谓的亲子节目,大肆炒作明星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 读书没啥用,不如有个明星爹妈。”


       网民“ 荷塘之光 ”亦称,避免未成年人亲眼目睹家庭矛盾冲突和情感纠纷。这条我赞成,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不能受到家庭纠纷的影响,否者会有阴影的。


       网民“ 旅行 ”说 “ 现在一些娱乐节目太没底线了,大曝他人隐私,炒作花边新闻,污染了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世界观 ” 。


       北京青年网刊文指出,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揣度未成年人节目的制作者,包括那些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制作者,也未必想提供精神鸦片,想毒害一代青少年。有的时候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可能的后果。


       有的人认为,观众就喜欢低俗、欲望、单纯感官刺激,而且在这方面做文章相对容易,所以这才一头扎了进去,甚至用“ 尊重市场 ”“ 尊重需求 ”来自欺欺人。确实,文化也是一种市场,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可是,市场规律到底是什么?需求就真的压倒一切吗?在文化消费上,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提供了什么他可能就接受什么,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更多人只是在盲目赶时髦,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需求与欲望都应该得到满足。


      “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其实,如果能够选择,大多数制作者还是想“ 站着挣钱 ”,名利双收。只是由于存在着严重的能力危机、原创能力不强、底线意识不够,导致他们采取了最简单的方式,通过低俗、欲望和单纯感官刺激来吸引流量。说到底,这其实不是“ 娱乐 ”,而是一种“ 愚乐 ”,是以一种愚蠢的方式,来吸引和刺激低级的快感。


       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未成年人节目也出现严重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时,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文学界谈论一个作家的文字尺度,经常问一句:你的文章好意思让你孩子看吗?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未成年人节目。很多制作者其实也不好意思让孩子看自己的节目,也担心节目呈现的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会对孩子成长造成影响。只是在一个无节操世界里,你在毒害别人的孩子,别人也在毒害你的孩子,其实是精神领域内的隔代“ 易粪相食 ”。


       过度娱乐化的实质是一种“ 愚乐 ”。大量的“ 愚乐 ”节目并不是文化繁荣的标志,反而是文化创造力不强的体现。不能让“ 过度娱乐 ”淹没未成年人,是这一代人的重大责任。


1535424346290.jpg


       自开播以来,大陆宫斗剧《 延禧攻略 》便“ 收割 ”了今年暑期档:全网播放量已破130亿大关,单日最高播放量破7亿,刷新了今年网剧的多项数据指标 …… 而在这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宫斗剧庞大的受众基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无数观众难舍贯穿始终的“ 斗 ”,随剧中人物一同沉浮?


       《 金枝欲孽 》奠基    宫斗剧推陈出新


       “ 过瘾!主要就是过瘾。看着魏璎珞(《 延禧攻略 》女主角)一步步实施复仇计划,就让我特别入戏。”  在追剧达人施慧看来,今年“ 收割 ”暑期档的《 延禧攻略 》创造了中国宫斗剧的又一个巅峰。


       上海界面新闻报道,2004年,香港 TVB 出品的古装宫斗剧《 金枝欲孽 》热播,在全亚洲反响空前,宫斗剧随之在荧屏上崭露头角。《 宫心计 》《 美人心计 》《 倾世皇妃 》等随之问世。  可以说,正是从《 金枝欲孽 》起,以高度封闭的古代宫廷为叙事背景,将后宫嫔妃或女官等女性角色作为故事主体,以人物情感纠葛的勾心斗角或宣扬“以恶制恶”的主题为剧情主线的电视剧,就此横空出世。


       对于熟悉的观众而言,“ 臣妾做不到啊 ”“ 贱人就是矫情 ”等台词再熟悉不过了。 2011年,《 甄嬛传 》成为了大陆宫斗剧的第一个高峰。自此在宫斗剧中,主角往往是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后宫的磨难与洗礼,成长为工于心计的宠妃甚至皇后;慢性毒药、苦肉计、闺蜜背叛、陷害自虐流产等,衍化为宫斗剧的惯用戏码,也为后来的作品所效仿。


       而如今的《 延禧攻略 》再次点燃了观众对于宫斗剧的热情,该剧自播出以来势如破竹,网播量一路走高,网络讨论度居高不下。一方面,《 延禧攻略 》剧集整体质感还算过得去。  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古装剧长期缺席2018年卫视黄金档,各大视频网站推出的古装剧数量也少于往年,市场对于古装剧有着强劲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下,《 延禧攻略 》赶在暑期档播出,可谓是占尽了“ 天时地利 ”,既填补了市场空档,也给观众“ 解了渴 ”。


        观众为什么喜欢看宫斗剧?


        十四年来,宫斗剧一直经久不衰,那么观众为什么喜欢看宫斗剧?


        北京《科技日报》28日报道,专家表示,宫斗剧不像言情剧、偶像剧、抗战剧、玄幻剧等类型有明显的人群区隔,由于文化上的因素,宫斗剧在题材上就能匹配绝大多数人的胃口。


        其次,宫斗剧剧情已经非常多元化,编剧能够在剧集中加入励志、职场、三角恋、权谋等各种元素,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在其中看到喜欢的内容。


       宫斗剧通常将故事围绕后宫展开,红墙之内的故事原本就对普通人有吸引力,后宫更是添上不少神秘感。而从平凡的民间女子到统领后宫,更是让普通大众有种征服权贵、通往人生巅峰的爽感。


       另外,现在的宫斗剧在制作方面也是日益精良。以《 延禧攻略 》为例,服装场景制作费用已达上亿元人民币,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考究的服装、造型、音乐等。


       在小学教师袁蓉蔓看来,宫斗剧虽然披着古代宫廷的“ 外衣 ”,讲述的仍是体现现代趣味的故事,好人通过智谋让坏人受挫的情节,可以为城市中快节奏的人们解压。


        尊重历史会更具可看性


        在自称看过近50遍《 甄嬛传 》的宫斗剧爱好者 胡窈 眼中,宫斗剧发展到现在已进入瓶颈期,如果没有创新,观众容易审美疲劳。


       除剧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外,目前播出的宫斗剧大多注重娱乐和“ 戏说 ”,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这让宫斗剧持续升温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好的宫斗剧是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大面积篡改历史的宫斗剧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歪曲,既不会叫好也不会叫座。”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王川 指出,对历史人物进行改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编造。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司若 看来,今年中国的古装大剧成为“ 流量担当 ”,在海外视频网站、电视台备受青睐,但不少宫斗剧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过分强调“ 斗 ”的内容,肆意放大后宫争斗,容易让观众对真实的历史产生误解。


      “ 宫廷剧的创作,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入商业元素。”司若 认为,尊重历史的宫廷剧会让剧情有更多可看性,并增强观众对剧情的接受度,这将是未来宫廷剧的一个创作方向。


        四川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职业编剧 魏伟 指出,最近热播的《 延禧攻略 》《 如懿传 》都是乾隆年间的故事,但对人物和社会刻画过于单薄。“中国宫斗剧要继续发展,需要适当放大自己的格局,不仅仅局限于女人的相互争斗,真正拍出历史的厚重感。”






   



.

发表于 2018-9-3 19:1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说的对,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没法改变……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