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沈周渔隐图
沃野千里郫都
郫都是天府文化最核心的地带,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也是巴蜀地区最为富饶的地区。去年当选的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诸葛亮,老早就在隆中对里跟玄德公讲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作为成都核心区域的郫都区自然也是膏腴之地。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唐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魏晋时期的郫县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这里盛产稻子、小麦、芋头和蜀黍。蜀黍也就是我们说的高粱,而高粱酿出来的酒那可是醇正香甜,是生产美酒的好原料。郫都自古都不差美酒。
《西郊成都》赵完壁
郫都与郫筒酒
竹林七贤的山涛来郫县当县令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担忧的。竹林七贤个个都是爱酒之人,所谓“放浪佯狂”。放浪是真,佯狂则因为酒。而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以前的那种逍遥快活的生活还能继续吗?酒还能比之前好喝吗?这个顾虑自他踏入蜀地就被打消了,郫县的美酒滋味深深的迷住了山涛。
“涛饮酒至八斗方醉。”——《晋书·列传》
山涛在喝酒是偶然发现,当酒从竹筒里倒出时,一股清香味儿冲进,甘甜中带着一丝苦涩。这一发现让山涛开始琢磨:如果把酒灌在竹筒里,放上几天,味道不是更浓郁?于是,郫县的酒有了新的喝法。
首先将竹筒打个小孔,将酒灌入,再以芭蕉叶封塞筒口,隔个一天一夜,酒就染上了竹香。而这样生产出来的就就是以后名扬全国的郫筒酒了。
诗词话郫筒
山涛可以说是最早为郫都的郫筒酒的代言人,而在他之后,又有很多的文人墨客被郫筒酒的酒香深深吸引,即便是离开了郫县也对它有着深深的怀念。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先寄严郑公》
杜甫在成都生活十数载,对于本地美食文化是有很深刻的了解的。他知道丙穴鱼(雅安之雅鱼)是美味,郫筒酒为美酒。只要回忆起郫筒酒的滋味,其它酒就不想喝了,可以说是郫筒酒做了一波强烈推介。
园庐已卜锦城东,乘驿归来更得穷。
只道骅骝开道路,岂知鱼鸟困池笼。
石犀祠下春波绿,金雁桥边夜烛红。
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
——《思蜀》
诗人陆游当年在崇州当官,对郫筒酒也是念念不忘。宁愿是把衣服当了也要一醉郫筒,洒脱之外可见郫筒酒是如何的香醇迷人。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携手醉郫筒。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
苏东坡跟一起喝酒的朋友说,你没去过我老家四川,真是遗憾,以后相见了,一定要不醉不归!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苏市长这一波给家乡美酒打广告也是很卖力的!
“郫筒酒,清冽澈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变味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州刺史木上所带为佳。”
——《随园食单》
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家住在南京,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能七饮郫筒,可见郫筒酒当年的名气有多大。袁枚对难免已有些变味的郫筒酒,仍赞美不已,可见郫筒酒是多么迷人。
郫筒酒失传
令人惋惜的是,如今曾以郫筒酒闻名的城市已失传了郫筒酒的酿造工艺,只留下郫筒酒的诗文。还好郫筒井的遗址(原名鸳鸯井,前文中提到的山涛与朋友对饮畅谈之地)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郫县人民也在为复原郫筒酒的酿造工艺而努力。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中国城市面貌趋同,城市记忆消失,要努力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我们的城市的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如果郫都人能恢复酿制郫筒酒,继承酒文化的遗产,这不仅对于爱酒者来说是件好事,对于天府文化、古蜀文明也是一种恢复和记忆。
(来源:东周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