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是我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专家表示,我国由于高龄产妇增加等原因,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100万。
出生缺陷是胎儿出生前在母体内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100万。在我国现有的8000多万残疾人中,有70%是因出生缺陷所致。
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郭渝成:整个出生缺陷的疾病涉及到几千种,但是最常见的有二十多种,比如说先天性心脏病、唇裂、腭裂、多指、内翻等等,还有一些代谢类的,像苯丙酮尿症,还有一些地中海贫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而且在我们国家发生率都比较高的。那么还有一些是比较罕见出生缺陷的疾病。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控制与降低出生缺陷的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权威专家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延迟发生。
我国实行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孕前及孕早期阶段,通过健康教育、孕前保健等措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缺陷儿的出生; 三级预防是指针对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或减少致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多项防治措施 向贫困地区倾斜
国家卫健委今天(12日)透露,我国出生缺陷防治的多个项目已累计拨付救助金超过1亿元,未来将结合健康扶贫,实施两癌筛查、儿童营养改善等多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拨付、人才培训等措施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我国将主要推出五大类措施,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推进贫困地区孕前优生检查和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
二是聚焦重点疾病,优先将贫困人口纳入免费产前筛查和诊断范围;
三是强化早诊早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扩展至所有贫困县;
四是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将先心病等8种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出生缺陷疾病,优先纳入大病保障和大病专项救助范围;
五是全面实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2400名培训名额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涉及具体疾病项目,今年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由15个省份扩大到27个,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从20个省份扩大到29个省份,补助患儿家庭平均1到3万元。
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司长 秦耕:我们前期做了一些项目,同时在今后过程中,我们结合健康扶贫工作,要把我们前期所做的一些项目,能够拓展到贫困地区的所有县,让更多的家庭和患儿都能受益,所以我们出生缺陷防治,要防要治,同时还要让他治得起看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