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位知名律师在微博上吐槽两位大学生没有“助人为乐”:该律师带着两个小孩回京,买的是两张上铺票,上车后要求两位睡下铺的大学男生换铺被拒,最后有两位女孩同意换铺。律师后来发表微博:“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两位好心的女孩。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乍看律师的吐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却遭到大批网友的炮轰。基本的观点是:别人的下铺也是很不容易买到的,凭啥说换就换给你?自己带着孩子,要想方便就应该早想“方便”的办法,而不是要求别人做好事“让方便”给你;给你帮助是理所当然,没有委屈自己来给你帮助的就是道德问题?
带着孩子能不能睡上铺,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走出卧铺去硬座车厢看看,座位都没有站着抱孩子的有没有?退回去十年二十年没有动车没有高铁只有绿皮车的年代,能够有一张站票就已经在心里庆幸得不得了。那么,现在的人为何突然如此矫情如此脆弱?在自己完全可以克服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自己不方便要求别人提供帮助,这最多也只能算是不够坚强吧。但在有200多万粉丝的微博公开指责拒绝帮助的人,是不是有点过了?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那就叫“上纲上线”和道德绑架。
我们应该赞扬助人为乐的行为,但是也不应该谴责没有做好事的其他规矩人。谴责的对象应该是不道德者,而一个人只要恪守了本分、遵守了规矩就不应该受到谴责和非难。我们不能随意将道德的底线拔高,因为那会导致道德底线的“绷断”而让人无所适从。
看几类例子。
尊老是美德,但里面也有底线。公交上是不是一定要给老年人让坐?如果遇到身体真的坚持不住、出于无奈才出门的老人,我相信一定会有年轻人主动让座,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都是爹妈生的。但对于广场舞还跳得流流顺、见别人不让座时骂起人来精气神十足的老年人,是不是也有必要一定要让座,恐怕值得商榷。
尊师重教也是美德。单纯地说句“老师好”、“谢谢老师”和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点小礼物表达感谢之情,同样都在情理之中。但曾几何时,在有的地方送礼和不送礼、送小礼和送大礼的学生开始有了区别,没送礼或者送小礼的学生浑身不自在,仿佛只在口头上说“谢谢老师”已经变成了不尊师重教的标志,至于他们有没有被区别对待,不好说。我是见过一位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在每学期(或每学年,记不清了)开学时就给老师发2000元红包,而且还沾沾自喜地说,老师每天晚上都要给她打电话、告诉她孩子已经睡下了请放心等等之类。我相信这类行为一开始确实是出于自发对老师的尊敬,但小礼物是怎么变成了几千元的大红包、尊师重教是怎么变成近似于贿赂的,值得我们深思。这其实和让座给老年人是出于尊老、而不让座就被骂成不道德如出一辙。
再有,就是这几天炒得轰轰烈烈的中国游客在瑞典被扔在坟场的事件。这一事件几乎就要演变成为一出爱国大戏。但究其本质,也是人家习惯于坚守规矩和我们要求别人通融、做好事的观念之间的冲突。你提前了十几个小时走进旅馆,躺在大堂的椅子上要求休息一断时间,这在他们那里是不合规矩的,如果身体不舒服就应该去医院。再说他们的酒店大堂不像国内的大堂那么宽敞,他们的大堂也许还兼做咖啡厅和餐厅,所以人家不可能同意客人在那里躺上几个小时甚至可能是十几个小时。而被扔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坟场一说,也被国内的网友慢慢扒出了真相:其实是一座教堂和公园,里面有墓园(他们的教堂墓园就是公园,还有年轻人在里面谈恋爱呢),但警察放下游客的地方是在公园围墙之外,旁边就是教堂和地铁站,而且距离市区最繁华的王宫也只有几公里、距离事发酒店还是只有几公里。
如果照那种逻辑往下推想,那我们打官司时,是不是也应该发扬发扬“美德”做好事,在法庭上将自己的利益出让一部分给对方?
上面几个例子,是否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和相互仇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公交车上因为是否为老人让座而相互谩骂甚至推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向物质利益悄无声息的演变,坚持原则和被要求做好事造就的尖锐冲突,其实是一种道德秩序的混乱,是道德的滑坡。
如果这种思维不加纠正,无益于社会道德秩序的提升、也无益于法治精神的完善。道德的底线就应该像地平线一样坚实平稳,只要恪守了规矩就应该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随意拔高道德的底线,会造成道德标准的混乱,最后事与愿违、酿成冲突和道德底线的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