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中秋佳节又快到了,不去回味诗人骚客们的月圆月半,千里婵娟,好想回味儿时老妈做的美味-糍粑。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留上几分田地,种上糯谷,尽管产量很低,亩产也就三四百斤,就为了中秋的糍粑和春节的醪糟和汤圆。
中秋的早晨,老妈一大早就起来将已淘干净的糯米装进甑子,放在铁锅里,参上小半锅水,盖上盖子,先用大火,后用小火,蒸上半小时以上,打开盖子,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熟透了的糯米呈献在我们眼前,馋得一个个口水直流;倒进清洗干净石碓窝里,使劲地揣、杵,杵得细细的,全粘连在一起,用手使劲抓起来放进瓦缽,扭成一团一团的,放进用黄豆、芝麻炒熟并用石磨磨成的香喷喷的炒面里一裹,用筷子夹进早已伸长脖子等待的我们的碗里,来不及去闻那个香味,啃上一口,粘在牙上,那滋味,回味好久好久!
上学了,工作了,一到这个季节,总会缠着老妈再做一次。
光阴荏苒,数十年过去了,尽管中秋年年在过,可总品尝不出儿时那个味,糯米没有那么粑了,黄豆面也没有那么香了,老母亲也早已离世了,一切都只有回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