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这首《归次汉中境上》作于公元1172年,陆游在阆中一带视察后返回汉中途中所作。
那么,陆游缘何要去阆中?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9月18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刘平中,从《归次汉中境上》一诗说起,生动地讲述陆游阆中之行背后的故事。
翻山越岭视察阆中军备
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自古就被称为“川北重镇。”刘平中表示,陆游不惧艰难,翻山越岭,花费将近半个月时间,从汉中到阆中,主要目的是巡查阆中的军用物资储备情况。
在南宋,阆中为什么会成为战争的“大后方”?原来,剑门山脉和大巴山脉将四川和北方隔离开来,而阆中就位于它们的夹击之处,它和剑阁一样,是川北防御体系的两把锁。当战局发生变化时,阆中的重要性甚至还在剑阁之上。刘平中介绍,陆游的上司、抗金将领王炎,踞守在梁州(今汉中)一带。由于当时四川以北的大多地区,都被金兵占领,所以抗金军用物资只能依靠水路交通畅达的四川补给。
刘平中还透露,陆游从汉中到阆中,走的可能是古蜀道米仓道。这一路山高坡陡,还有悬崖峭壁,需要翻过栈道,也就是诗中提到的“云栈”。
拜谒杜甫诉说报国之心
《归次汉中境上》的第一句“云栈屏山阅月游”中的“屏山”,说的就是阆中的锦屏山。由此可见,陆游在阆中巡查军用储备物资期间,还专程去了一趟锦屏山,并且印象极为深刻。
“他去,主要是为了拜谒杜甫。”刘平中娓娓道来,杜甫是唐朝人,陆游是宋朝人,虽然他们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无论是从诗歌的类型还是个人的理想和追求,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遭遇如出一辙,都有着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但无奈的是大多数时候报国无门。他们也都曾到四川,受到蜀地风物的启发,提高自身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刘平中说。
于是,在锦屏山的杜少陵祠堂前,陆游倾诉其报国不能的苦闷之情。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一诗中,陆游称赞杜甫:“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同时他敬佩杜甫的为人:“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刘平中介绍,陆游在汉中上任短短8个月后,南宋和金就进行了议和,抗金将领王炎也被召回。对于南宋朝廷的苟安,陆游既心痛又无奈。当眼看收复失地无望,他选择继续追寻杜甫的脚步,从汉中经剑门关,南下成都。而他在成都落脚的就是杜甫生活过的浣花溪,每日刨土种菜,做一个小农。
在成都,陆游写下“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刘平中说,如今从青羊宫至浣花溪,满路的梅花香气,可以想象得到当时陆游常去瞻仰杜甫草堂并亲身指点修缮的情景。正因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会在杜甫草堂博物馆里看到陆游的配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