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遵循农村发展规律,正视问题,统筹谋划,创新驱动,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
当下遂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谋划和推进。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要着眼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建立市级统筹、县区落地、村镇重点建设、村域综合治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实施机制。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学习借鉴浙江湖州、成都等地先进经验,制定遂宁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进度计划,实行挂图作战、对标作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体系。要建立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多主体联动、多利益协调、多部门协作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格局。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科学引领。遂宁市乡村发展普遍存在要素非农化、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污损化、镇弱村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统筹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对全域乡村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构建完善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要积极践行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新理念,围绕乡村资源要素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统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市域空间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科学制定市域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要按照分区分类的思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紧扣区域差异化特征,分区管控,分类施策,分区分类编制三县两区乡村振兴空间发展规划。明确村镇地位,调整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功能,实现城镇与村庄空间融合、功能契合,促进人居空间整洁化、田园化,产业空间集约化、园区化,生态空间文明化、优美化,文化空间地域化、多样化。推进形成空间协调、等级合理、宜居高效的村镇体系。要推进市域农业大环线乡村率先振兴,围绕“一环五廊多点”乡村振兴空间规划布局,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路径,从生产体系、空间格局、文化内涵、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廊道规划,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要按照“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思路,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中心村培育、传统村落保护、新型社区壮大、特色镇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创建等内容,编制乡(镇)域乡村振兴建设规划。要坚持“多规合一”,按照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有机整合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居环境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景观风貌提升规划,编制“多规衔接”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一本规划管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就当前乡村振兴的实施而言,根本性的动力源仍然是改革。我们必须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明确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机制,逐步实现同权同价、留转顺畅、收益共享。改革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及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要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规划对农村农业用地的科学引导安排,进一步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鼓励农村土地复合利用,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特别针对农村用地格局混乱、边角地、插花地杂乱无序,耕地碎片化、村庄建设无序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现实状况,坚持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业农地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格局更加优化,推动产业用地合理布局,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要把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关键性的制度支撑,更具针对性地优化和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及农村公共政策,在更深层次上双向激活城乡资源平等公开的自由流动、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和城乡形态差异化的互利共存。
四是坚持重点突破,彰显地域特色。相比东部沿海,遂宁市经济总量小、人均低,处于欠发达状态,把握重点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以点带面,以国省重点镇为依托,以农业大环线上10个试点村建设为抓手,以建成15个生态小镇、5个花园小镇和培育5个特色镇为目标,重点在乡村产业、乡村环境、乡村建设、乡村组织振兴等方面寻找突破,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要任务,将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两个前置性工程,全域推动乡村治理。坚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做大做强五大农业产业园区,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布局模式,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将中心村培育、川中民居传承、田园综合体创建以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等作为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塑造特色景观,彰显地域文化。突出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机制,组建“五师合一”(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市政工程师和测绘师)技术团队,实行村镇规划管理一申请、二核查、三初审、四许可、五验线、六核实、七办证“七步走”全程服务机制,建立乡村规划师跟踪服务机制,推行农房建设审批“四带四到场”(带图集、带资质、带图纸、带保险,国土规划踏勘到现场、农房放线到现场、房屋基础施工验线到现场、批后管理到现场)制度,整合基层规划、建设、国土、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增强对乡村振兴过程的技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