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62|评论: 1

吴俊凯:中秋,月色如常

[复制链接]

                                               中 秋,月色如常

                                    吴俊凯

                                      一

    中秋如期而至,带着相似又变化的氛围,让不同时代的人,有些许不同的感慨,尽管这一人类主义的汉文化情结,已经自魏晋而唐宋而明清,直至今天,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给汉文化增进了几多情绪,于月于饼有过热烙与冰凉,有过馨香与苦楚,也多赞美与悲惜,但一种民族在生生灭灭的过程中,有此文化,并且作为人类情感文化的一部分,让民族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让民族因这一文化追求与情感表述,而多了一份至尊。毕竞,这一文化元素在汉文化圈一直被推祟着。日韩,甚至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都有人望月而起兴,论中秋而话情愁,而抒感叹,而言时光流淌。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状态作了一些始于心底的表述。

    事实上,中秋这个文化概念,极具文代的抽象性和抒情性。它直接把人与自然进行了深度的统一,一直坚守着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属于东方的哲学型的思考方式。八月的桂子,八月的秋夜,八月的乡愁,都在天人合一中成为抒情的载体,也让人性在此时此刻格外活跃,格外真实。人性一度遭遇的文化挤压,文化包装,得到了矫正和回归。人类主义的原始状态得到相对展现。

                                      二

     普通的汉文化者,在中秋时节,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月饼上,通过月饼文化去融通天圆文化。关注月饼味道,在意团圆乡。这种对精神向往的千年叙述,一方面表达了精神永远至尊、永远高贵。一方面也折射了,千年来,人们对人性的诸多诉求,有时流露了月饼文化与生命存续的合拍,有时流露了月饼文化与生存空间的别扭,将人类的一些美好愿望,融入在天圆文化之中。可以说,这种追求,成了人类主义的终扱意义之一。虽然,他们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坐在月亮下,披满了月光,吃着半块月饼,话些家常,讲讲始于魏晋时的这个节日,但不大可能触及社会公平之类;也不大可能去追问,怎么样的世界,才能满足人类主义的全部宿愿;也不大可能去想象,今天,我们离人类主义的彻底到来还有多远,还需要多少代人为之努力;更不会想到,今天,世界之大,人类生存的空间还有战争,还有流血,还有死亡,民主一旦乱道,世界永无宁息,叙利亚的遭遇,或始于民主失真,或始于国界横陈,或始于人类的阶段性贪婪。

    有人把历史进程,分出了蒙昧时代,我看其标准未必适当,因为战争还存在,战争是人类主义的毒瘤。在人类发展史上,有战争的时代都是扼勒人类主义的时代。因此,战争行为便是人类的蒙昧行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这个世界还处蒙昧时代。

     我们周边的普通人,他们觉得在月亮下椅子上嗅着桂花之味,已经足够了。当然,中秋之说,远古而来,但为何在魏晋兴起之后兴盛于唐宋呢?是唐人的富庶,抑或宋人的浪漫?是唐人的多情,抑或宋人的无聊?是唐人的必然,抑或宋人的偶然?

                                      三

    有人云,秋会多愁,这话不假,虽然桂花芬芳阵阵,但总挡不住时序向冬,各种人类的繁忙景象,都会因时序的行进而行将落入又一次冬眠,逐渐枯黄的各类植物叶片,都将纷纷飘落,凋零在泥土之上,再美丽再美妙的青春往昔也将不复存在。这是自然之规律,这是春去秋来的必然。自然主义的真理永远如此,人类主义的法则也不会例外。因此,我的中秋情怀自然离不开这样的道理。中秋的文化走势不知也存这般道理否?

         

                  四

    于中秋,我已不大记得我的中秋情结是始于何时了。小时,在双溪河谷度过了童年,我觉得父母整天忙碌,似乎是忘记了一年又一年的中秋。那时,物质贫困,精神自然也就贫困,何况,时代的风尚又不见一点人性的关怀,人与人都在相互猜疑着,防备着,哪里能够坐在河谷的山石上望着月亮呢?社会以极端封闲的文化状态,让人的诸多欲念也远离了人性。因此,童年的中秋,其实是不存在的,既无月饼生津,也无相关的文化故事满足心境,只发呆于山村里起于山间又落于山间的圆月。能有过一点文化痕迹的中秋印记,是在大学里留下的。这与远离家乡有关,与男男女女的多情有关。一群男女坐在川北行署前的水泥地上,围成圆圈,席地而坐,放了几袋花生,摆了几瓶啤酒,在似饮非饮之间,望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月亮,不知想从中得出一点什么道理,反正都神情庄重,神态严肃。至今想来,与席慕容先生远望蒙古草原上空的月亮有些相似。而其中原因,或许因为乡愁而已。何况,年少还情真呢,呆呆于夜空,呆呆于秋月,呆呆于旷野,虽然有些矫情,有些附会,有些免强,有些模棱,但也可算是确实的性灵,毕竞,学生时代,人的情感还没有染指社会的尘埃,即使几分装腔,也掩饰不了几分真情。中秋这个词汇落贴在心灵上,引起的情感共鸣,的确始于人性之真,的确与人类主义的要求最为接近。也许正是这样的中秋印记,让我在以后的中秋时刻,多存比较,多存感动。因为时随境迁,生活的考验又让我白发既生,有些人世道理又暗示着一些社会原则,在循规与追寻中显得无奈,心境难好,于中秋便会觉得,其间只有文化的无奈,难有人性的率真。比如今天,我坐之窗前,听炳文老师发来的音乐视频,我感动杨老在中秋临了之际,于我的祝福,但于视频里,硕大月亮借托的浪漫,以及于人世沧桑的感念,也引不起多少心情,心境老是在中秋文化边缘徘徊,月饼之味老是让我反胃,让人觉得文化问题不是小事,它关涉着人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谈幸福感,却忽视了文化对幸福感的制约,少了幸福感本身的原始味道。幸福感属于精神世界,毕竞要有相应的文化参数,相应的文化体系,才能让幸福感本本真真。而事实如何呢?因此,我只能在中秋节坐于灯下,去读点文化人于中秋的感叹了。

                                     五

    文化人在中秋往往用情太深,忘我是谁,多存喟叹。

    文化人张九龄有诗云: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按理,其博大的人类主义情怀,由此可见。但或许他另存私情,不然,怎么又写道:情人怨遥远,竞夕起相思。可见他的情怀,在博大中也有些小气,有些隐情难抒,只好在浪漫语句之下,寢梦佳期。尽管如此,也不得不承认,中秋之夜寄托的人类主义情怀的馨香。在那么远古的唐代,诗人已经对人类主义滋生痴情与妄想,已经寻觅在忧愁与苦闷之中。文化人苏轼更是大声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上之月,出之如常,隐之也如常。怎么会缺失呢?莫非宦海沉浮让他失意于中秋之夜,失意于苍天的云起云落?他呼喚的月亮到底是怎么回事,竞让他举杯问青天。要说,如果没有了月光,他怎么会见青天?可见月光非但不曾缺失,还特别如练如华。要么,就是苏轼另有他意。有意在中秋之夜生点酒病,吐点酒气,让后人也跟着卖乖撒野。或者说,苏轼真的想借中秋之夜,盼望着人性的回归,让人类主义被明月高悬。不然,他怎么呼告要“千里共婵娟”呢?文化人老舍写道:中秋的意义,在我看来,吃月饼的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这话不知是哪年说的,其间饱含着于生活的无奈,一种现实主义的视野毕现眼前。按理,作为文化人的老舍不会缺失一些罗曼情绪的,然而竞至于说吃比看重要。这不得不让我们在中秋之夜想些别的事情。那么温情的中秋一词,竞然还有另外的含义。我无法与以上诸公同日而语,但我还是舍不得把自己放在文化人之外,正如莫言说自己写的毛笔字不叫书法一样,因此,我也问问月光。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我的散文诗集就叫《问过月光》。那里面的小章小节总是徘徊在人世间的诸多矛盾之中,有情之悔,有事之殇,有理之悖。月光缄默,心谷无语。

    其实,文化人的中秋感慨,是异而非异耶!

                               六
    王阳明写过几句关乎中秋的话语: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年团聚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月何必中秋节。

    据曾国藩家书记载: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这是曾国藩在中秋节做的一件事。

    今晚,我没有赏月,我坐在庭园的圆形水缸边,也就是土园村的小树旁,反反复复想起两位圣人的所作所为,直至夜深人静时刻。

                                       2018,9,于临卭土园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9-23 08:1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