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顾校园
雪郎
四川多阴天,明月很难见。能见到中秋圆月实为罕事。
无数年来,我领略过南国的圆月、京都的卢沟晓月、新疆的红月……都无法与我高中时那次中秋赏月同日而语。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1986年,同学从各乡镇初中考入高中,班主任为活跃班里气氛,增进彼此了解,决定自交经费办一次中秋晚会。
看过多场晚会,办晚会还是第一次。不过,大家都很积极,收费的收费、购物的购物、文艺细胞丰富的偷偷提前排练了节目。中秋节那天是周三,全班百分九十五以上的人都住读,这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晚,我们将课桌围绕教室摆成了长方形。字写得漂亮的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中秋联欢晚会!”艺术字,爱美的女孩自己掏钱购买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气球悬挂在窗台。班长是晚会的主持人,平时不说普通话的他也讲起了“川普”。晚会邀请了任课老师、校长一同参加。座位上放满了水果、大白兔奶糖、瓜子、月饼。用现今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太平常了,太普通了,没有哪家孩子见了会高兴。但那时物质条件还不算丰富,有这些东西,已经算得上奢侈。
晚会先是全班合唱、再是击鼓传花、有人诗朗诵、有人独舞。迪斯科舞当时特别流行,老师和较前卫的同学一起随着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节拍扭了起来。七彩的灯光斑驳陆离,映照着一张张青春的开心的面孔。我等不会跳舞的,一边听着音乐,还可一边透过窗户,欣赏那窗外当空的圆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没想到,当晚的月亮特别的明、特别的圆,仿佛是铆足了劲为晚会助兴似的。
校长吟诵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在他的带动下,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跟着一起诵了起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当时没有网络,台湾歌星邓丽君早已唱响这首梁弘志作曲的《明月几时有》,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我们都“不知有汉。”如今,每逢中秋,人们总爱唱起或播放这首老歌,以帮助自己回忆心中的良辰。优美的旋律是否触动你心灵的涟漪,心中的圆月冉冉升起,也有了“明月几时有?”之慨?抑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博?校长没有吃水果,也没有吃瓜子,但他声明一定要带走月饼。那块小小的月饼,演译着无数的月圆佳话,寄托着我们全班同学无尽的相思。
21点,该熄灯了,我们意犹未尽地结束了晚会。
我没有睡意,慢慢吃着月饼,仔细地看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那嫦娥在吗?那玉兔在吗?那广寒宫可曾有学堂?漫歩在校园,闻着夜来香沁人心脾的芳香,轻快地从学校大门边、操场上、水井旁、大树下等不同方位欣赏着。月儿也没有惓意,她陪着我在校园走了一圈、两圈……
同学们都入睡了,我怕被值班的老师发现,只好悻悻地回寝室。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晚光顾校园的圆月从未从我心中抹去。我与圆月无数次会晤,唯此次相伴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