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降价要与服务提质同步】
中秋和国庆双节临近,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继续下探,今年游客国内出行将能少花点门票钱。截至9月19日,已经超过21个省市出台景区在“十一”前的降价措施。其中免费开放和降价幅度20%以上的景区占三成以上。
旅游景区为了管理运营收取一定的费用通常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收取门票费用也应有度,否则一方面会令游客对高票价望而生畏,限制他们旅游消费的热情,另一方面对景区与旅游行业自身来说也绝非什么好事。高票价虽然暂时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可能也会陷入“票价越高、游客越少”的惨淡光景。
那么,我们的旅游门票价格到底高不高呢?虽然不排除有一些景区门票价格确实不算高,堪称“良心”甚至“白菜价”,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门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畸高,超出了游客的心理预期与承受能力,让许多人游玩之后认为根本就是“物非所值”,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此,近几年景区高票价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并且对那些门票价格过高的景区选择了“望而却步”。
此前,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占到了72.3%。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在今年6月份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伴随中秋、国庆双节而来的这波景区门票“降价潮”,不仅数量多、范围大,而且力度不小,“含金量”着实不低。在降价的景区中,也包括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王牌景区”。
不过人们更希望今后能够形成规范、长效的旅游价格调控机制,做到既给广大游客带来实惠,实现“票有所值”,又让广大景区逐步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走上“旅游+服务”的良性多元发展道路,在降价的同时不断“提质”,给人们带来更好体验,达成旅游与消费、景区与游客的“双赢”。四川手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