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麻辣·谢歌说事
周末文友小聚,酩酊而归,突忆起中秋时节,心生感慨。
今又中秋,明月几时能有?
当年,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安石其实也受后世人景仰的)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古时的那一年也如今天的中秋么?
千百年来,皓月依然当空啊!当年的词人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叫着“水调歌头”。这首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展现其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感叹古时的苏轼当年的这个时刻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我在想,当年的苏轼是不是也与我这现代人一般忧闷与愤懑,继而早生了白发?别有一番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和滋味在心头?
多年以来,我尚能全文背诵这篇名词,当年的今天,苏轼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细心吟咏,该词起句奇崛异常,用“明月几时有”这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看这明月几时而有,把酒可问青天。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啊。
今日明月相比古时,显得更明亮而清澈,应当说,大文豪苏轼远比我更率真性情,但却远不如我今日之洒脱豪放和天马行空。但是,我却能体味词人含蓄地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很想乘风去月宫看看,又怕那里太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由此可见苏轼较我更郁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面词句紧密相接,说是要在地坝头和月光下翩翩起舞,说是那月亮的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就像今天西溪河边的广场舞一般。呵呵,看看,那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满。这何曾不是一种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出神入化?后面,又来个望月怀人,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抒发心中情怀。
诚然,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弹指一挥间,他与苏辙一别六年未见。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勿须过分伤感。最后,大诗人终于做到了以理遣情,他们兄弟俩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而离别这个人生憾事也就从友爱的情感中得到了补偿。
其实,亲情与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人与人之间,人生不求长聚,唯求两心相照和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今又中秋,携犬子于慈父墓前,感味良久。家父逝去快一年了,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
父亲念读于广安第一中学校(邓小平母校),出身于书香世家,对文学多有研究,还懂得唐诗宋词和元曲。生活中与我常研习辨析诗词,品味意境奥趣。那年,仍是中秋之夜,仍是这水调歌头。父亲说,“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之《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每每念及此处,无不泪沾衣裳。与家父相比,我没有经验的构筑,只能依托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来设想或推断意象之间的时空结构。
对我而言,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我慨叹,人世间,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不得不承认,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插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水调歌头一词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天上、人间来回驰骋,将此背景与词人苏轼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紧密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情景情感的交融和谐,展尽名副其实的文字语言的功夫。
诗人表面咏月,暗地里却处处关乎人事,他既借明月自喻清高,而又用圆月衬托离别。上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由此可见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应当说,苏轼把中晚唐开端时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大诗人苏轼一生虽未隐退,但却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看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也具象化了,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是的,人生路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实质上是抱怀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从“此事古难全”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足见苏轼更能懂得人之离合,知道月之圆缺,这一切都是古来已有之事啊。今天,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应当珍惜生活、感怀盛世恩典,即使是到了中秋之季,也不应对圆月而感叹别离,生出无谓的怅恨啊!人间正道沧桑苦短,何不换一种思维,给自己一份理智、一种旷达。生前,父亲告诉我,亲人间的欢聚既然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之际,何不以另一种心态面对这唯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此刻,就让我们一起,对世间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美好祝愿吧!祝福送给你和我,还有这生生不息快乐永驻的人世间。
祝:网友们节日快乐!
(本文同步“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谢歌说事”,关注请扫二维码、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