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437|评论: 0

[焦点关注] 一代名医黄济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东兴区文物普查工作推进到了平坦乡。普查队员在对清凉村一座清末川南民居进行文物普查时,无意间却发掘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名医传奇,成为内江人文历史的又一个亮点。
    古民居坐落在东兴区平坦乡清凉村5组,始建于1905年,整个四合院坐东向西,面山而居,串架结构,正中堂屋4间,两侧厢房8间,因年久失修,右侧厢房已荡然无存。堂屋通长16米,进深5.5米,厢房通长12米,进深5米。在清代,这样的建筑可算是“颇具规模”。
    普查队员走访周围的群众后得知,在原堂屋正中还曾悬挂有清朝进士手书“济世神医”的四字匾额。“济世神医”?看着眼前落败的景致,在这个远离闹市的小山村,似乎有些不可想象——建筑物的主人是谁?他又是怎样一个传奇人物呢?
    在当地文化专干的配合下,通过走访周围村民和古建筑物主人的后人,普查队员终于摸清了“济世神医”的来龙去脉。原来古建筑物的主人正是首开我国中医痔瘘专科先河的一代名医黄济川。
    黄济川,原名黄锡正, 1861出生于平坦乡一户农家,读过几年私塾,17岁时患有严重的肛瘘,曾四处求医问药而久治不愈。后访于富顺民间医生龚心裕处,追随求医,颇有疗效,并在治疗的数月中,随龚心裕往来于四川各地,亲眼目睹了龚心裕精湛的医术,同时也被他救人于危难的悬壶济世之举所感动,遂决意拜师学艺。龚心裕见其忠厚,收其为徒传授医术,5年学成归来,遂改名“济川”,誓用一技之长济世救人。尔后,龚心裕更是将祖传痔瘘药方全部传授给了黄济川,并叮嘱其曰“医乃仁术,救人危急,不以名利为务,吾亲生四子,均未传授,汝当牢记,慎之慎之。”
    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黄济川铁定了济世之心,对待病患体贴入微、尽心尽力,特别是对家境贫苦的病人不取分文,其医德、医术很快了传遍了川南。为让更多的病患得到及时治疗,摆脱痔瘘的痛苦,黄济川分别于1897、1904年先后在泸州、成都创办了“黄济川痔瘘诊所”。随着前来就医的病患日益增多,诊所早已容纳不下,遂于1907年将诊所迁至成都东华门南街6号马家院内,租房10间。至此,成都痔瘘医院初见端倪。
    1954年,为将中医学发扬光大,黄济川又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枯瘘散”、“药线”等秘方、秘法、痔瘘专科绝技献给国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将“枯痔疗法”的医学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广。1956年,黄济川根据自己从医60年来治疗痔瘘的临床经验,编撰出版了《痔瘘治疗法》,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治疗痔瘘疾病的中医专著。同年在赴京参加中华医学大会时,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他,并对他说“老中医经验丰富,要多带徒弟……”黄济川遵照周总理的指示,除坚持临床一线工作,还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培养了一大批痔瘘专科名家,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杏林泰斗、医坛的一代宗师。
    普查队员徜徉于黄济川先生的故居,寻觅先生的足迹,领略杏林泰斗、一代宗师之风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中,感悟生命之真谛,感叹汉安儿女之多骄。“济世神医”匾额虽然不存在了,但黄济川先生悬壶济世的一生,无疑是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