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378|评论: 0

[焦点关注] 张大千与晏济元的情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6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大千与晏济元都是土生土长的内江人,加上张家与晏家有远亲关系,他们常有往来。
    那时张大千家里不富裕,张大千的母亲就画一些图案在鞋子、枕芯上,张大千的父亲就拿到街上去卖,晏济元的父亲与张大千的父亲相互协助,过往甚密。张大千与晏济元自幼常在一起玩耍、习画,实属“总角之交”。
    告别童年后,晏济元先到成都读书,后又去上海与张大千相会。这时,张大千已在美术界崭露头角,声誉渐起。晏济元曾一度寄宿于张大千家,共同临池作画,相互切磋书画技艺。后来,在张大千的帮助下,晏济元东渡日本留学(他本是学机械工业的,后为内江家乡土糖房压榨甘蔗的石辊设计安装上“滚珠轴承”,大大减轻了石辊转动时的摩擦力,节省了人畜动力,为家乡制糖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芦沟桥事变后的1937年12月,晏济元从日本回到祖国,张大千亲自到天津码头迎接,以后的半年多时间,晏济元就住在北京罗贤胡同的张大千家。当时,北平在日本人的控制下,环境十分险恶,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送来聘书敦请张大千当校长,张大千对日寇的烧、杀、抢、掠罪行十分愤恨,但不去,又该怎么办?急找晏济元商量。晏济元恳切地说:“你要好好考虑,应当机立断,决不能表示应聘。你是名人,要是表示应聘了,将来不好说话,留下‘汉奸’骂名,怎么向人民交代?”故张大千隐居胡同,坚决拒聘。
    1938年5月的一天,他们在罗贤胡同的一张大桌上作画,忽然报童在门外高喊着“江陵失陷”的号外,街上到处都乱哄哄的。当时,张大千目瞪口呆,手中的画笔不由自主掉落在地上,两人的心境乱纷纷的,立即商量去颐和园暂租一间房避避时乱。
    时值春季,有一天早晨,张大千和晏济元各雇了一匹驴子外出,来到一个名叫“退谷”的地方赏花、作画。但见偌大一个园子里冷冷清清没有一点生气。在那兵荒马乱的时候,谁又有心去观花赏月啊!园内时不时听到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好似一声声在呼唤他俩:“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把他俩完全笼罩在思乡的气氛里……回到胡同后,他俩真的作出了离开北平回归家乡四川的打算。
    不久,晏济元便带着张大千的两个孩子及收藏的书画作品,先后取道上海、香港到重庆。后来,张大千也到了重庆。1941年,他们在陪都举办了抗日募捐画展(共有作品80余件),画展收入全用于赈济难民。不久,他们又在成都举办联展。
    1943年,晏济元办个人画展时,张大千为晏济元的一幅工笔花鸟画《瑶台濯玉》题句云:“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王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此后,张大千先生即出国,彼此握别数十载,至到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逝世。
    晏济元先生的书画成就与张大千先生齐名,故1964年晏济元在北京办画展时,朱德元帅有题词曰:“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两个大书画家都是四川内江人,这是内江“书画之乡”的骄傲。张大千先生已作古多年,所幸108岁高寿的晏济元老先生还健在,现居住在他长期工作的地方——重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