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43|评论: 0

[随拍成都] 植入新业态 留住乡村“活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多月前,“网红”明星村——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开门迎客,短短时间便吸引了数万人次前往参观。

  一个占地仅30余亩的农村工匠聚落,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对于其他类似的农村地区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留存农村工匠村里植入了新业态

  木梁、灰瓦、青石路;酱园,鞋店,豆瓣坊……9月22日时逢中秋小长假,如织的人流让战旗村分外热闹。一个多月前,村里打造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开街迎客,并迅速“蹿红”。

  走进“乡村十八坊”,石子路两侧是一间间手工作坊。战旗村2组村民林根建做酱油已有30多年,他的酱园建在“乡村十八坊”的北隅,占地600多平方米。入园便是一个宽敞的晒场,里面码放着数十个酱缸,揭开一个,酱香扑鼻而来。晒场的后面是生产车间,从选料蒸煮、制曲发酵到酿晒成酱,全是标准化制作。

  “我们用传统工艺进行酿造,酿好的酱油再由客人们开缸自取。”林根建说。

  “乡村十八坊”的打造始于去年6月,在此之前村内小作坊云集,但由于环保不达标,大都面临关停歇业。“有做豆腐的、榨菜的、米花糖的……都是在村里做了很多年的手艺人。”战旗村党总支委员易奉阳告诉记者,村上当初筹建“乡村十八坊”的初衷就是想给村里的传统工匠,找一个可以继续从业的去处。

  “乡村十八坊”由村集体出资兴建。从筹建伊始村里就不请设计师,为了节约成本所用的建材也大都从附近的工地“化缘”而来,到建成仅花费了300多万元。建成后的“乡村十八坊”集结了战旗村十多户农村工匠,所有的近20家店均符合环保要求。

  “我们这儿是成都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区,要建厂环保首先得达标。”“乡村十八坊”郫县豆瓣博物馆负责人黄功云告诉记者,他们入驻后,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内部污水处理系统,从而确保清洁化生产。

  丰富业态形式手工作坊成旅游胜地

  手工豆腐乳、传统布鞋……游客们来到“乡村十八坊”就能“品”到各种传统的“乡土”味道,而对于战旗村党支部而言,打造“乡村十八坊”还有更深的意义。

  这里的郫县豆瓣博物馆,被划分成了“前店”与“后坊”,一边销售豆瓣商品,一边展示豆瓣制作工艺和文化。“我们收藏了2000多口传统晒坛,还原了古窖池70多个,客人在这里既可以试吃创新豆瓣制品,又可以了解蜀酱的精深渊源。”黄功云是唐昌镇人,与郫县豆瓣结缘40余年,通过博物馆将自己的半生事业进行生动演绎,让他倍感喜悦。

  林根建的酱园亦是如此。“酱油是家家都必备的调料品,但对其制作过程,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如今,游客们来到园中,可尝可看还可以买,因为接受度高,林根建卖的酱油最便宜也有10元/斤。

  “我们这里入驻的商户,很多都是集销售、展示和生产于一体。”易春阳介绍说,如果说“乡村十八坊”筹建之初是为了解决战旗村农村工匠的营业问题,那么而今它已进阶为传统工艺和乡村文化的展示平台,体现出了巨大的旅游价值。

  建立联结机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由于“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村集体出资兴建,所以其经营也会增加战旗村村集体收益。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合股联营。”易奉阳介绍说,战旗村曾组织村干部到陕西咸阳的袁家村考察,并学习借鉴了当地经验,在“乡村十八坊”的经营上,采取店家出产品,村集体出固定资产的方式联合经营。

  “店面和收银机都是村里提供的。”来自战旗村一组的袁志建在“乡村十八坊”上班,他所在的“唐昌豆腐”店如今销售豆瓣、豆腐乳等十多个品种的产品,节假日期间日均营业额可达3000多元。按照约定,他们店将在营业三个月后,根据经营情况与村集体商定股份占比,以后店里的经营收入村集体都可以按比分红。

  “这里的经营所得,村里将留存一部分用做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也将按股给村民们分红。”易奉阳告诉记者,战旗村早已停产的村属肥料厂、预制厂和一直闲置的老村委办公楼如今都华丽转身,每年为战旗村村民带来股份分红。此次“乡村十八坊”所用的土地也是战旗村之前长期荒废的一个大院。

  谈到“乡村十八坊”今后的发展,易奉阳介绍道:“后期‘乡村十八坊’还将扩建,其中二期工程将占地30多亩,主要发展餐饮;三期则占地20多亩,将主打亲子体验。所有的工程用地,将全部来自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记者手记

  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融合

  作为城市近郊村,战旗村的产业发展已无法依赖传统耕作,那么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找准方向就至关重要。

  早在2015年,战旗村就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由此吸引了“第五季香境”等商业项目,为当地主打休闲旅游,发展农旅融合培植了“土壤”。新业态的植入,让村里的产业经营呈现多元性,但任何产业发展要历久弥新,都需要有效避免“同质化”。

  农村之于城市消费者,最大的魅力在于田园风光和传统农耕文化。开街月余的“乡村十八坊”内集结了数十名农村工匠,并将村史馆搬入其中,用文创的形式,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相融合,不仅丰富了业态,也让村集体增收途径更加多元化,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