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郫都报)
生态,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和永续利用财富,绿色本底公园城市是人们所向往的最美家园。如何守住碧水蓝天,让空气更清新、群众更满意?时代“出卷”,郫都正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全神贯注书写崭新“答卷”。
八河并流、水润鹃城,素有上风上水美誉的郫都,近年来,获得了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沱江河综合整治项目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众多荣誉。郫都实践,最根本是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生态红线作为从政底线,把产业转型作为治本之策,把生态保护作为责任担当,守护碧水蓝天,描绘魅力郫都最美底色。
记者刘刚钰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重塑郫都空间结合经济地理,严格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等四大功能区,打响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出台“绿色发展二十条”……2017年,郫都高起点规划城市发展,这一系列举措的相继实施,让郫都在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抢先发力。
初秋时节,微风和煦。记者驱车前往安靖街道林湾村,途经一处被严密防护网覆盖的拆迁空地时,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原先是一片‘烂木料’作坊,是在去年初全区开展无证无照企业整治行动中拆除的。从那以后的20多天里,我们集中拆除了751户‘烂木料’作坊,涉及占地面积约1500亩。”
安靖街道林湾村的整治行动正是郫都区在全力推进绿色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去年,郫都区全面启动无证无照经营小作坊(企业)专项行动,打响了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确定把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切身利益,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健康运行重大问题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活动作为重点整治对象,2017年共对全区2300余家对环境有污染的无证无照小作坊(企业)进行了拆除。
从“盼发展”到“盼环保”,从百姓“追求生产”到“追求生态”,2018年,郫都出台了《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到202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的奋斗目标,并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明确为郫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当好示范样板的行动指南。
厚植生态优势,实践绿色发展
蓝图已绘就,只待撸袖扬帆。成都27条主要河流中有10条流经郫都区,区域内水网密度是市域平均水网密度的2倍。在郫都区水务局负责人尹显明看来,这些都是郫都发展绿色经济,招大引强的“金字招牌”、高质量发展的厚实支撑。随着今年4月,新民场街道紫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日本BFP株式会社签订《云桥圆根萝卜出口日本战略协议》,为当地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搭建优质高端平台,正是郫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小河流淌、村道纵横、绿荫环绕、干渠交错、支渠密布……作为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之一,良好的生态本底赋予了新民场街道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勃勃生机。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片碧水蓝天,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新民场街道组织委员季洋帆说道,“水源保护虽然多有限制,但更多却是机遇,不断强化的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大优势。”
近年来,新民场街道始终坚持把护水亮水摆在优先位置,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围绕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新民场街道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在传承和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也不断推进农产品品牌化营销,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每天仅蔬菜销售一项,合作社就能净赚600到700元,”紫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理刘林介绍,今年合作社还结合“互联网+”,不仅提高了产品销量,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增进民生福祉,驱动绿色发展
郫都区承担着成都市主城区83%的饮用水供水任务,一直以来将饮用水源保护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重大民生工作,科学编制《郫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启动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网改造等,并全面推动实施“河长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
在红光街道长生村村委会,村支书魏小彬的桌上放着两本台账,翻开台账本最新的一页,日期是9月3日,上面记录着当日长生村区域内的河道“七无”巡查情况,污水有无直排、水域有无障碍、堤岸有无损毁、河堤有无淤积……魏小彬每次巡河后都会记下当日的情况。他向记者介绍,担任河长以来,每日对区域内的河道进行漂浮物打捞、修复工作。
现在,红光街道已对辖区内31条河道200余公里的农毛渠进行了集中清淤,出动人员2000余次,清理淤泥杂物5300余方;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35公里,污水泵站4个,集污池167个,基本根治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企业源头污染等问题。
坚定转型升级,强化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为扭转过去粗放式发展方式,郫都区以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引进新经济产业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继2017年启动无证无照经营小作坊(企业)整治行动后,今年郫都围绕高质量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让渡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今年我们实施产能转移、生态调迁、淘汰落后产能,对辖区内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其中转移石材企业130余家,调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内企业40家,新关闭散乱污企业400余家。”区经科局党组书记吴涛如数家珍。
遵循新发展理念,郫都加快发展思路转变。根据《成都市郫都区城市总体规划暨成都市郫都区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郫都确立了“天府水源地、电子信息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一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的改革正在郫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昆山艾米特电子有限公司、昆山佳士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今年7月,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主阵地,郫都区积极行动与长江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合作,拿下了65亿元的总投资协议,为实现当前新旧动能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绿色郫都
经济在发展,城市在进步。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首先应是美丽生活。为补齐生态短板,郫都区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科学制定了《郫都区“全域增绿十条”行动方案》,并根据《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全面启动实施“两拆一增”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拆除违法建筑约28020平方米,拆除围墙约10172米,植绿约23.65万平方米。
而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心城区,在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郫筒街道就通过改造城市“三类地块”打造“可食地景”,实现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留住乡愁的梦想。目前通过合理有序引导市民参与“分田植绿”这一项公益活动,郫筒街道已有2万余户家庭参与到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城市绿化的行动中,实现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
此外,围绕绿色发展,郫都人在生态环境整治中,还加快推动“厕所革命”,实现了从“如厕难”到“如厕易”的转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出了全国十大美丽乡村青杠树村;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在唐元街道临石村建起了一支近百人的巾帼志愿者护水队;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出台了《成都市郫都区2018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让“随手扔”转向“随手分”……“我们都希望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郫都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乘坐新能源公共汽车出行,到骑着共享单车出门办事,人们也实现了从过去的“盼环保”到现在的“低碳、绿色、可持续”的转变,郫都大地处处都跃动着以生态为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郫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