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上风上水美誉的郫都
是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
是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
也是城市的永续财富
如何守住碧水蓝天
如何让空气更清新
郫都正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
书写崭新的时代“答卷”
转变发展方式
重塑郫都空间结合经济地理,严格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等四大功能区,打响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出台“绿色发展二十条”……2017年,郫都高起点规划城市发展,这一系列举措的相继实施,让郫都在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抢先发力。
去年,郫都区全面启动无证无照经营小作坊(企业)专项行动,2017年共对全区2300余家对环境有污染的无证无照小作坊(企业)进行了拆除。
2018年,郫都出台了《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到202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的奋斗目标,并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明确为郫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当好示范样板的行动指南。
厚植生态优势
成都27条主要河流中有10条流经郫都区,区域内水网密度是市域平均水网密度的2倍。随着今年4月,新民场街道紫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日本BFP株式会社签订《云桥圆根萝卜出口日本战略协议》,为当地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搭建优质高端平台,正是郫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小河流淌、绿荫环绕……作为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之一,良好的生态本底赋予了新民场街道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勃勃生机。近年来,新民场街道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在传承和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也不断推进农产品品牌化营销,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每天仅蔬菜销售一项,合作社就能净赚600到700元,”紫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理刘林介绍,今年合作社还结合“互联网+”,不仅提高了产品销量,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增进民生福祉
郫都区承担着成都市主城区83%的饮用水供水任务,一直以来将饮用水源保护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重大民生工作,科学编制《郫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启动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网改造等,并全面推动实施“河长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
现在,红光街道已对辖区内31条河道200余公里的农毛渠进行了集中清淤,出动人员2000余次,清理淤泥杂物5300余方;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35公里,污水泵站4个,集污池167个,基本根治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企业源头污染等问题。
坚定转型升级
继2017年启动无证无照经营小作坊(企业)整治行动后,今年郫都围绕高质量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让渡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今年郫都辖区内共转移石材企业130余家,调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内企业40家,新关闭散乱污企业400余家。
根据《成都市郫都区城市总体规划暨成都市郫都区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郫都确立了“天府水源地、电子信息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一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的改革正在郫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昆山艾米特电子有限公司、昆山佳士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今年7月,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主阵地,郫都区积极行动与长江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合作,拿下了65亿元的总投资协议,为实现当前新旧动能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坚持生态优先
为补齐生态短板,郫都区科学制定了《郫都区“全域增绿十条”行动方案》,全面启动实施“两拆一增”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拆除违法建筑约28020平方米,拆除围墙约10172米,植绿约23.65万平方米。
在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中,郫筒街道通过改造城市“三类地块”打造“可食地景”,引导市民参与“分田植绿”公益活动,目前郫筒街道已有2万余户家庭参与到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城市绿化的行动中,实现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
此外,郫都还加快推动“厕所革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出了全国十大美丽乡村青杠树村;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实施垃圾分类处理……郫都人从乘坐新能源公共汽车出行,到骑共享单车代步,实现了“低碳、绿色、可持续”的转变,郫都大地处处都跃动着以生态为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郫都”之美。
(来源:郫都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