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98|评论: 1

[原创]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三农”的“三难”咋解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三农”的“三难”咋解决
                                                                                              1.jpg       
10月4日上午,驱车去考察日俄两大帝国主义于1905年2月年在奉天沙河开始进行会战的旧战场,此时正是金秋的收获季节,途径沈阳市苏家屯区魏家楼子村和朱家洼子村,看到农民正在收获玉米,下车与农民攀谈,农民纷纷诉说“三农”面临着“三大难”。
1.种地难获利。这位农民见笔者拿个照相机拍片,问我是采访吗?笔者说:采访丰收的喜悦。这位农民说:哪里有喜?我包了500亩地种玉米,今年天旱,一亩地只收1100斤玉米,承包一亩的租金是600元,今年的玉米收购价为0.75元一斤(全省湿玉米的均价是0.73元一斤)。一亩玉米能卖825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雇工,几乎就是白干一年。
2-.jpg
2.老人难种地。这位农民属羊,今年63岁。笔者到正在收获玉米的大地转转,看到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在收玉米。说起来他们都很感慨:现在家里的年轻人都不愿种地,都跑到城里打工,也没时间回来帮种地。老人和子女的相互观念不同,在一起交流都很困难。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老人种地越来越力不从心。而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老人农业,到底能走多远?
3.jpg
3.“空巢”难解决。路遇两位在路边休息的农村妇女闲聊了一会,她俩的家里只种分田到户的20亩地,没有承包更多的土地。家里的山坡地每亩收玉米还不到1000斤,种这点地成本更高,基本就是白玩。而更让她们忧虑的是:村里一共不到70户农家,她俩年龄最小,今年也都58岁了,而现在全村的留守人口,普遍都在70岁左右。家家都是留守的“空巢”老人,有个灾病的,都没人照顾。这再过个10年8年,村里的老人一死,这个村子不就成了空壳?
4.jpg
5.jpg
笔者想一想,都感到有点恐怖,就是在长期处于战争的年代,农村也没出现大量的“无人村”!若大面积出现“无人村”,仅仅损失的是农业吗?中国文化的根,那可是在农村呀!
笔者的一点思考:这是靠近沈阳的农村境况,好赖还有一些老人在坚守农村和农业,由此联想到这两年去吉林永吉县的务本村、农安县的太平岭村,考察老人农业,到黑龙江的横道河子镇、青山镇、向阳镇,考察人口外流。这“三农”的“三难”,已是司空见惯。
7.jpg
特别是黑龙江那整村、整镇的人口外流,都让人触目惊心。诸如,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改开之前曾有30多万人口,很多外国的地图,不标齐齐哈尔,也要标上富拉尔基,而这样“明珠”般的重镇,现在只剩下8万人口。海林市的横道河子镇,2007年跻身于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全东北才有六家镇子上榜,可傍晚进入这个名镇,因大面积无人居住,那是漆黑一片,简直如同进入“鬼镇”,笔者曾就此专门发表过一篇文章《锥心的横道河子》。
如此这般,遑论其它乡镇?
中国的粮食要保证自给自足,受粮食这种商品特性所决定,粮食的供给率必须要达到110% 可现在尽管连年丰收,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却只能达到80%。真正要实现“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饭碗”要装上自己产的粮食,这“三农”面临的“三难”,已是越来越难!这“三农”面临的“三难”,到底该咋解决?庙堂之上,可有良策?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0-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难其实只有一难,难获利。其它均为衍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