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转折,新的挑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一种能折射出智慧和能力的一面镜子。当前,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学校的投入。教育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教师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不断地创新教法,大胆实践。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刚刚起步就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得到数学方面的发展呢?根据我的教学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做法。 一、抓好课堂准备教育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小学教育是其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而课堂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2课时的《准备课》,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其《准备课》的重要性,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学情的了解与分析。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在上小学前已经接受了一年的学前教育,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像说顺口溜一样从1数到20,甚至更多,有的已经可以掰着手指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由于师资不足,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教师,再加上班级人数较多(一般都五、六十人),对教师考核不够科学、全面等客观因素,学生在一年的学前教育中,大部分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甚至还出现搞东西、随意走动、和同学讲话,自顾自做自己的事等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对教学时间进行调整,用近一周的时间完成《准备课》这个内容,用以训练学生的数学课堂常规,包括静息、课堂问候、放书、摆学具、翻书指题、课堂认真倾听、举手发言、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收交作业等,都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这样看起来好像是担误了教学的进度,但对教师而言,维持好了课堂秩序,就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的组织教学和调控就会更有效,三维教学目标也就更能顺利达成。 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做到让学生减负,其关键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而且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学前班往往都会学一些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只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才能使课堂40分钟更有效。 1、课的引入应有趣 低年级儿童有着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他们在课间一般都不会静静地休息,而是在操场上疯玩,常常是等到上课铃响到最后一秒钟才跑进教室,老师进教室了,他们往往还停留在刚才的游戏活动情景中,或是还惦记某个玩具的另一种新玩法,无法真正的静下心来听课。如果教师不去关注这些细节,或者生硬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那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法最快速度地进入课堂。对于乡镇小学的课堂来说,多媒体的运用还不是很普及,因此借用教师生动的叙述故事引入(0与9比赛的故事引入0的认识)、猜谜引入(时间的认识钟的引入)、创设与课题相关情景引入(闯关、逛商场引入解决问题),学生口算竞赛(用彩色粉笔写口算卡很方便)等都是很常用也是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移到了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关注了,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中做到“五到” 所谓“五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太难,也就是说要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相对较容易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思考方法,为持续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例如:教学9加儿,我首先像魔术师一样在讲台上演示在例1的教学情景(学生只看不说):我先拿了一盒只装了9个乒乓球的盒子(装满是10个),展示给学生看(很有魔术师的范儿),放在讲桌的左边,然后又从讲桌下面拿出3个(放在手心展示给学生看),放在讲桌的右边。两手一摊,问:孩子们,谁能根据老师刚才的表演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孩子们只有认真观察、认真看了,才会说出数字信息9和3(眼到),然后抽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有了前面10以内加减法意义的认识,很快就能组织语言表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问题(口到、耳到),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请学生列出算式9+3,思考如何计算(心到),有的学生直接就说出了结果,有的就开始用小棒来摆(手到),当全班同学都一致得出9+3=12时,我就问:哪个小朋友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9+3=12的,极有表现欲的孩子都高高举起了手,七嘴八舌说了起来(能说出自己算法的必然是聪明的孩子,能认真听并学会别人方法的孩子也就有了新的收获),算法多样化自然呈现出来。然后老师再将讲桌右边3个乒乓球中的1个放到盒子里凑满一整盒,加上盒子外面的2个就是10+2=12,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凑十法的算理,从而也达到了计算方法优化的目的。 3、课堂结尾要评价 每一节数学课结束后,教师们都很习惯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果能花上短短的1分钟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同学、或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在课堂上会更加专注,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不要小瞧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很喜欢你把他当大人看,特别是可以像小老师一样对别人进行点评,很有成就感,也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完《认识物体》一课后,我就这样进行课堂总结评价:今天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新朋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一个叫邓奕繁的孩子就说:老师,正方体这个新朋友好特别,有好多看起来像是他的结果都不是(因为在课堂上有好多孩子提及电视机、粉笔盒、洗衣机是正方体),他好孤独啊!随即孩子们就记住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形状物体(魔方、色子等)。另一个叫徐行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今天你带来的新朋友一点也不漂亮(学校的模型教具确实老化了,我后悔自己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胡翰高高的举起小手,站起来说:胡容每次发言的声音都很小,我们在后面根本就听不到。当孩子们在评价别人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自觉改变,当某个孩子得到肯定和表扬时,其他的孩子也会在数学学习中尽力去模仿,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三、讲究作业练习的方法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反对机械性、重复的作业 但做题确实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应在作业练习上下功夫。一年级的小学生原则上不布置家庭作业,由于他们的识字量有限,因此很多练习题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如果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练习时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学生在今后的作业练习中往往会错误率较高,因此对于第一次出现的练习题型,从读题到理解题意,从思考解决方法到最终形成答案,我都会板演在黑板上(我们的教室里没有展示平台,而且学生看书指书时,老师常常没有发现个别开小差的同学),耐心细致进行指导,然后再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解决类似或相似的问题。评改学生的作业,除了打上醒目的“×”或“√”,我一般都会加上一、两句简单的评价性语言,对他们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独特的思维的方法给予鼓励,对他们作业安排不恰当,或是近期学习上表现不足的给予一种提醒,他们看着老师用红笔写的那些带拼音的文字,往往会很认真地去拼读,理解老师的话语。周日或假期,为了让学生养成一个主动学习的习惯,我常常会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出题。学生年龄虽小,但模仿力极强,平常练习中出现过的题型,他们还真会模仿着出得像模像样(特别是优生),对于学习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出一些学过的计算题型。然后由学生交叉用红笔分组批阅,由于他们是自己出的题,所以做起来很认真(一般说来,会出题的学生自然都会做),批改的时候,我会说:现在你们是小老师,可不能改错哦!不然你的学生会对你有意见,看看哪些小老师最棒。孩子们的那种认真劲常常令我感动(书写差的学生经常会被小老师要求重做)。做了一遍自己出题的练习,又改了一遍别人的作业,学生得到了两次巩固的机会,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有了角色的转变,学生对作业练习很有兴致 。 四、 正确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但是,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班级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在一年级也比较严重。能力强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并且深得老师的喜爱,成为向上分化的一极;但也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始终是数学课堂上的“听众”、是“观众”,甚至有时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一个局外人,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成为了向下分化的一级。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首先要正视这种分化,把它看成一种合理的现象,毕竟学生的智力条件和生理发育程度本就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差异而有不理智的言行。同时,我们应与向下分化的那一级学生家长多沟通,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给予足够多的关注,让他们在家多给孩子一些辅导,课内外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孩子把自信心树立起来了,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效率也就能有所提高。例如我班的罗源洪同学,入学时她的父母均在外打工,孩子进校时学习相当吃力,上数学课总是愁眉苦脸,后来我与她家长通电话,告诉了他们一些孩子的学习情况,希望他们及时回来帮助孩子度过学习难关,她妈妈回来后经常与老师交流,对孩子进行耐心辅导,孩子的学习慢慢就有了进步和提高,现在已基本上能跟上班上的学习进度了。对于向上分化的那一级学生,课堂上更关注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度,课外让他们充当一部分小老师的角色,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个别辅导的压力,也可以让他们在辅导中巩固提高自己所得的知识,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学习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体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我们用一颗最热情的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一定可以让不一样的学生学习不一样的数学,在不同的机会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学校 华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