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的人教版,还是现行的西师版教材,“解决问题”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不够发达,形象直观的的问题更有助于他们理解问题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如果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和丰富,大大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科技的更新,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形象展示一些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信息技术的介入,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演算后得出结论、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一、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时,往往都比较容易,但让他们真正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却往往会束手无策。有一次我与班上一个叫何彬彬的孩子交流,他告诉我:“老师,其实你课堂上讲的内容我都懂,而且我真的听得很认真,可是下来做作业,特别是解决问题时,我就是不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仔细想来,或许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把知识“纯粹”化,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怎样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紧密联系呢?信息技术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的内容时,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由多个圆形组成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然后,我让学生看汽车在城市之间穿梭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又吃惊、又愉快的笑声中,我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 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我又继续演示了车轴安装在圆形轮子的中心和不在轮子中心时的情景。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车轮是圆形的还不够,还要让车轴安装在轮子的中心才行。就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同圆中半径都相等的特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一个圆中所有半径的都相等,我又出示了一组投篮比赛怎样才公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只有围成一个圆形时,才公平,因为,在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二、让数学问题更加直观生动。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凭借实际生活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我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把时、分、秒的进率混淆成10。教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而一圈是60个小格,所以1时=60分,1分=60秒,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在下次解决问题时出错的机率就大大减少了。再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运用电脑FLASH制作了一个水平旋转的吉普车的三维画面,用鼠标点击可以停止或继续旋转。学生在自主操作中,能清楚地观察到不同角度吉普车所呈现的不同画面,发现影像多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物体画面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的感悟力。从而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想像推理出它们不同方位的样子,这一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重难点被轻易突破,学生不仅轻松获得知识,而且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呈现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情境,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让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一些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教学“分数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乘一辆出租车同往一个方向,事先约定三人分摊车资,甲在全程的 处下车,乙在全程的 处下车,丙坐完全程下车,车费共54元。问甲、乙、丙三位同学各付多少车费比较合理? 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这道题的意思,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些题的信息,并把里面出现的人物换成了班上的学生姓名。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甲、乙、丙三位同学各付多少车费比较合理,意见很不一致。经过尝试设计了3种方案:第一种方案由甲、乙、丙三人均分,即每人各付18元;第二种方案按路程分摊:甲、乙、丙所乘路程的比为1∶2∶3分别付费9元、18元、27元;第三种方案分段结算:车费共54元,如果按前 路程,中间 的路程和最后 的路程分别计算车费,则各为18元,开始的 路程需付18元,甲、乙、丙各付6元,中间的1/3路程需付18元,则乙、丙各付9元,最后的 路程需付18元,由丙承担,这样甲应付6元,乙应付15元,丙应付33元;由于有了生动活泼的意义,学生不再感觉是解决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所以思维活跃,勇于探究,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巧妙地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天仙镇学校 华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