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多日的连绵阴雨,不但道路湿滑,天气也冷溲溲地不宜出行。今天好不容易碰上了个好天气,干脆走远一点,去药王山看看。其实路程说远也不远,赶102路公交就可直达药王山下。下车到药王山登山起点也不过一公里多点,正好热热腿,到时登山正好。 顺着路人的指引,很快地就找到了登药王山的山道。公路旁的小溪上有一座小石桥,过小石桥迎面就看见一座高约两米的石碑,上书“药王山”三个大字,这就是登上药王山山道的起点了。小石桥宽约两米,长约三米,和镌刻有“药王山”三字的石碑一样,虽然简陋,但与登山道上的石条一样地显得原始而古朴,与环境也自然地融为了一体,看起来清幽而随意。如果太规矩、太平整了就会打破这种古朴和清幽。所以,石桥和石碑旁一条微斜的石梯小道蜿蜒而上,这就是去往药王庙的幽径了。小道躲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道旁有一丛丛的小花和灌丛,阵阵的清香和花香扑面而来,说不尽的惬意和舒心,让人不由得飘飘欲仙了。 气喘吁吁地上得山来,拐角处就见一座高阁闪现于林丛之上。放眼看去,有一道陡峭的石梯突现于眼前,顺着石梯向上看,是一座飞檐斗拱、碧瓦红墙的庙宇雄峙于山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这就是药王庙了。庙内建有药王殿、观音殿、三清殿等几处主要殿堂和药材教育学校。是一处集科研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科研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青城山丈人峰下边,有座小山。山上环境优雅,气候宜人,中草药漫山遍野,花木四季葱郁。相传唐朝初年,药王真人孙思邈寻方采药,从终南山云游到此。但见杂花生树,蔓草满坡,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很有些灵气,便在半坡上的山神庙内住了下来。药王住下后,成天带着徒弟,拿起药撬、药锄,背起药筐、药篓,在那云遮雾掩的山林里穿来穿去。约莫一年光景,采的药呀,少说也有好几百种,把个小庙的殿堂、山门都堆得满满的。眼看秋去冬来,山上寒风刺骨,徒弟怕冻坏了师父,劝药王下山。药王却说:‘青城山是广出药材的宝地,我真舍不得离开呀!。’”传说药王孙思邈之后就长期隐居于此了,直到去世。后人就给这座山取名为“药王山”,他所居住的小庙也取名为“药王庙”,代代相传。 因此,从唐代起,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 川西 坝子的善男信女们都要云集药王山,朝“药王会”,于此不但吸引了川西各县的民众前来,也把“药王会”办成了一种百行百业的大型交流会,也引来了遍及全国的客商洽谈药材买卖和信息交换。其名气传遍华夏,规模也雄冠西南。由此可见,药王山并不像进山时的石桥、石碑所显现的那样简陋,而是没有引起当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罢了。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此时的青城山人流不断,十分地喧哗,而近在咫尺的药王山连我一起也只有三位游人。只所以这样,那就得从管理上找原因了。试举一例: 由于是第一次来药王山,下山时我就有意走另一条路下山。因为上山的那条石梯小道又陡又窄,路面还凹凸不平,在雨天行走时极易滑倒。而另一条道是条能通汽车的公路,雨天或雪天上山就可以从公路上山了,既安全又方便。哪知从这条路走到山脚都一路顺畅,而山脚通向公路的几十米道路却无法通行了。整个路面被挖下了约一尺深,还积着淹没脚踝深的水,路边连一条能够行走的小道也没有。看得出来,这是一段正在修整的路面。为了山上的住户方便,这种修整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因为修整而不让人出行啊!当然,如果开车从这里过还是行的,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开车出行啊!总得留一条人行的小道吧!如要通过,只得从挖出堆放在路边的泥堆上翻过了。我就是从泥堆上翻过去的,幸好鞋子没有陷进去。 今天的药王山之行大概就是这样。好了,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