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12|评论: 3

[情感故事] 【转载】孩子没交作业,家长也要罚站??这位老师的“师威”有点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没交作业,家长也要罚站??这位老师的“师威”有点大...    
        2018年10月11日 15:50:27
                   来源:无锡亲爱的综合   


最近的家长群
简直是个八倍速的圈子
昨天#家长开跑车送孩子被踢出群#还没完
今天又双叒叕...
传出了一个“雷霆师威”的老师...
孩子没交作业,家长要连坐罚站?!
先问下孩子没交上作业
你们碰到过的老师通常的惩罚是什么?
补交?罚抄?检讨?
检讨顶天了吧
但这个家长群里的老师路子有点野...
孩子没交作业或空白未做?
家长陪孩子罚站:一起站半天
家长不来陪孩子:孩子连站3天
不仅有艾特全员警告
还有艾特单人警告
网友看了有点毛
这年头做个家长真不容易
自己学生时代罚站就算了
当了家长还要跟着一起罚站?
怎么我从小到大都要罚站??
这届家长怎么那么惨
全是家长的锅
这张图又要祭出来被群嘲了...
假如你是家长
你会选择
A:陪孩子一起站半天
B:对不起孩子让孩子自己站3天吧
C:别站了,作业免检吧
家长陪罚站,是正常还是过分?
网友A:行陪站也行,误工费麻烦付一下
网友B:哦霍我选D 免检+教育局举报
再看一眼截图上的群名
这个群估计是八年级的
说实话都初中了
再用这种管教小学生的方法来管教
真的太不妥当了伐
这个年龄段学生自尊心都很强
这样刺激容易厌学或导致其极端心理
退一步说孩子有空没填
可能是不会才空着的
这种情况还罚站,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老师可能也有苦衷
有些熊孩子确实皮
有时候严厉强硬真的是无可奈何
管松了不好管严了也不好
也难怪很多人感慨好老师难做
但罚站已经是体罚了
蛮多朋友都有罚站阴影的
那种你一个人孤零零的站着
铺天盖地压下来的窘迫和无助...
很可能就是铭记一辈子
而且这个家长群现在好像有点变味了
比起便捷更多的是烦恼
就算没啥作妖只是日常
家长压力还是蛮大的
现在的家长群,有点变味了?
很多朋友都吐槽家长群
从发布通知、布置作业的信息渠道
变成了重复问答、戏精演戏的圈子
比如刷屏的——
①请早安午安晚安
再比如和老师吐槽作业多
就被移出群886——
②移出群警告
还有马屁精比拼文采大赛的Battle
③文采比拼大赛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累了累了什么?家长还要罚站?
大写一个惨字告辞——
『 作业催人老,要好好爱自己啊~』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延申阅读】---赴美留学第一谈:为什么“中国差生”来到美国反而更适应?| 独家专栏


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844222634,2650984652&fm=173&app=25&f=JPG?w=640&h=427&s=7AE3716CEC4E905550E06C9A0300C091

【本专栏系硅谷教育机构 7EDU 创始人刘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赴美留学行业和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独家企业家专栏的第一篇。作者刘君女士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创办了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刘君系英语语言专业科班出身,早期在新东方先后任教师、区域总监和国外考试部总监,深谙应试教育技巧培训。刘君在赴美读MBA期间,对公益教育创业产生极大热情,并将中国的应试优势结合美国教育特点,研发出高效的SAT/ACT应试课程体系及螺旋式上升的基础能力培养方法。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希望用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我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吗”?第一篇专栏刘君详细谈到两大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为此而纠结的的家庭。

每当看到手机里那一条条家长发来的感谢信,我便能深切地体会到留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泥匠添瓦,木匠做工,而我的价值便是为留美的孩子找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性。

比起从前,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很多,但做出错误选择的家长也不占少数。赚足钱、送孩子出国——这似乎成了许多家长简单粗暴的“镀金”做法。但大多数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的性格、年龄、成绩好坏等都决定了是否应该送孩子出国,何时送孩子出国。

被送出国的大多数孩子,常常受盲目决定和缺乏后续教育指导所累,最终影响了自己塑造人格和三观的关键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被送出国会变得懂事勤劳、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找到了自我价值;而有的孩子一蹶不振挥金如土,变得封闭和抑郁,仿佛与世界格格不入。

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我有机会接触了成千上万个留学生,帮助他们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适应境外生活。从他们的身上,我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以分辨哪类孩子适合被送出国,何时又是最好的时机。

第一个问题:哪类孩子适合被送出国?

这不是一个能简单粗暴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中美之间文化迥异,教育体系和理念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所以,“我的孩子适合送出国吗”,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就算是在美国,不同的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家长来说,要弄明白自己的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方式,就得先了解中美教育方式差异,再对号入座,思考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首先,中美教育方式存在教育形式的不同。

中国式教育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紧密配合把孩子监督好,有着非常清晰的衡量标准来检验学习“成果”;例如老师会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将作业、考纲、考试重点当作任务分发下去。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美国式教育则相对开放,从小学开始,学习内容就像中国大学的选课制度一样,需要自己去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安排自己的课程时间。课程内容也以探索、试验为主;而至于“真正学到了什么”,则需要孩子自己去总结和提炼。

因此,中美教育的着力点也不一样。

中国教育统一地将考试成绩好坏作为“好生”与“差生”之间的衡量标准,以高分作为教育的直接目标;而美国崇尚多元化教育,旨在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地方,以他们的兴趣点作为基点进行培养,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第二,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的测验主要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孩子的GPA主要以此为定。但美国测验则包括作业的完成度、课堂小case、期末考等,孩子们必须要把每一步都认认真真完成好,才有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GPA。

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3136413485,1640715537&fm=173&app=25&f=JPG?w=640&h=417&s=50826CB6466222B010B3713503007048

不能说哪种教育方式更好,中美教育各有利弊长短。

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将中国应试教育的技巧培训融入到美国K12教育的基础培训中。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师资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此,我们找到了很多拥有美国斯坦福、MIT、伯克利等学校的博士学位、具备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我们,包括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美国重点中学的任教老师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深知个性化定制教学的必要性。

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615954218,937782224&fm=173&app=25&f=JPG?w=640&h=423&s=E6022DAC52E378A6548881CB030010B3

“在整个过程进行中,面对中国应试成绩不同的孩子,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图片由作者提供)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创办的机构坚持为每一个孩子进行诊断测试、个性化分析,匹配出最适合的老师和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辅导,通过一对一教学和精品小班教学的方式,完成孩子从K12教育到申请,再到大学学习的完整跟踪化教学辅导。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与情况,筛选出最适合他的学校,加强他们同本地学生的接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安排兴趣小组,增加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激发他们在职业与兴趣方面的启发思考,并在专业的兴趣职业测评系统的帮助下寻找他们的“真我”,为他们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同时当地学校会专门派出老师跟我们对接,以达到对孩子的沟通与培养最优化。

如果是一个所谓的“中国差生”来到美国,我认为,他融入这里环境的可能性其实是比较大的。

这是为什么呢?在国内,“差生”一般会受到一定的排挤,久而久之他们或是因为受到打压,或是因为不喜欢文化课而自暴自弃。但到了美国他会发现,这里不以成绩论英雄;他的自信会在这里被重新塑造,老师愿意发现他的热爱和特长,通过鼓励式的教育让他自信起来。

所以,很多差生来到美国之后反而很开心。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学生他成绩在国内很差、偏科严重,只有物理好。来美国以后,他因为物理特别好就参加物理竞赛、帮助同学学习物理,个人成就感就非常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自信心的建立,到了后期他的其他成绩也突飞猛进。

另一方面,如果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来美留学,也要分为两类。

一类孩子在国内成绩很好,其他方面也很棒。这种孩子到美国基本上是如鱼得水,并不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我们有这样一个学生,来美高两三年之后还自己出了一本书,主要讲美国的教育和他自己的经历,而他并不是个例。

还有一类“好学生”则仅仅是成绩好,这类孩子来了之后会有很大的挫败感。

比如,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来美入学第一天,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带着我们学校的荣耀来的”。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是学校的第一名。

来美国之后,他发现他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仅仅一个语言问题就能让他犯难。第二,他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做一些课外项目,参加一些业余活动,但他除了学习之外没什么个人爱好。他还发现,小时候最爱玩篮球排球的年纪被逼去学习,现在已经失去了爱好,他将这种挫败感转化为对父母幼时逼迫的怨恨,整天沉迷打游戏,并且认为志愿者工作和课外活动不过是耽误时间的形式主义 ,固化的价值观也让他无视规则,迟到早退逃课……总之,他以为一切都可以依靠金钱“通融”。

这个孩子演变到后来干脆“装病”回国,他的父亲已经没招了:孩子已经叛逆如此,我不管不了了,你们全权负责吧!

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帮助这个孩子申请到了美国 TOP 30的大学,不再沉迷游戏,而是养成了整理房间、做家务的习惯,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孩子的父亲都很惊讶:这个转变是如何来的?

在发现孩子的变化后,我们跟寄宿家庭沟通,让他从干家务活开始培养习惯,每天晚上的拖地刷碗他得去做、整理房间也得去做,不然就没得晚饭吃。虽然很痛苦,但他硬着头皮做了下去。再加上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课程,会让他的时间被安排得比较满,同时又安排了他的志愿者活动。

此外,我们发现他很爱打游戏,便让他去教小朋友打游戏,带他去参观设计游戏的公司,让他去实习。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游戏竟然有一个环节叫做“沉溺系统”的设计,他发现原来自己是被设计进去了,作为一个很骄傲的孩子,他便放弃游戏,不愿跳进设计者的“圈套”。

这个孩子回国后,尽管妈妈阻拦,还是坚持在家洗碗;同时,总是将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并“教育”爸妈家里太乱——目前他得到的成就感,是他作为“好学生”时没有建立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事。

综上所述,在全面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后,家长和教育者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思考他是否适合出国读书,以及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最好?

做出了送孩子出国的决定后,不仅要抓住孩子的特质,掌握出国的“天时”也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小学毕业之后来出国是最好的。

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如果来得晚,会加大孩子在语言适应能力和学习方式适应上的障碍。以学习方式的差异来说,中国式学习需要家长监督、老师督促,完不成作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但在美国,依靠自我动力更多,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性。所以,中美教育这种差异性会让他形成一种惰性,很难真正激发自己内在动力。

想要孩子从“被推着走”改变至“自己愿意走”并非易事,孩子来得越早,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适应越有利,对培养自主性和好习惯都有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留学低龄化是个趋势,但如果孩子年龄太小,父母陪读也有很有必要的。

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如何规划孩子?

不管是在中国接受应试教育,还是到美国体验个性化教育,第一教育环境都是家庭。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塑造,父母承担着比学校更重要的角色,做好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对孩子人格的塑形、价值观的塑造、自我寻找与判断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做出送孩子出国的决定之后,家长不仅需要了解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孩子的适应程度和个体特点,更需要以一个长远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做出人生规划。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分为两类:关爱和权威。如果母亲负责支持和关爱孩子,负责他的吃喝拉撒,那么父亲就必须得是建立管理权威的一个人。

一般来说,如果你错过了0-8岁建立权威的阶段,或者说你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好这样的关系,那么在后期只能由第三方来介入,比如说老师、规划师;有很多的东西家长不能亲自去传达,得需要别人来传达。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这也是在美国很多老师和孩子家长在共同进行的一件事情。

但现在一些家长希望从中国管到美国去,一路管到底,管进大学拉倒,后面任务完成了,孩子怎么样要看他自己的造化,其实这是不对的。家长需要去培训他如何去理解这个体系,如何去塑造自己,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发现80%的中国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只能通过职业分析、性格测试来帮他去判断他是不是喜欢这个,他是不是想要那个。

其实关键就是要回答几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干嘛?你想成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很多美国孩子是能够回答出来的,但对于中国的孩子却很难。甚至有很多中国的大人也回答不出来。因为教育体系的不一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极度的不同。中国的学生基本上就是为了找饭碗生存:我要怎么去找到工作?什么工资高?什么专业好找工作?

这和努力创造一个环境让自己融入进去舒服地生活在里面,是截然不同的。而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做的,正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能够舒服地生存在这世上的方式。(本文首发钛媒体,系钛媒体独家专栏)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有的家长与老师都应该明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深知个性化定制教学的必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国教师都应该去看《奇迹男孩》:歧视差生可耻!






黄帝战蚩尤 于  2018/1/28 22:25:2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最近美国电影奇迹男孩上映,获得了特别的好好评。我也去看了一下,的确很感动。我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为中国教师量身定做的电影,因为在学校歧视孩子是最可耻的行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一个脸部天生畸形的男孩奥吉,在家里长到十岁,母亲决定送他去到学校上学,走出适应社会的第一步。因为脸部畸形,奥吉被一些孩子歧视,说他是怪物。但是也有善良的孩子帮助他,特别是校长和老师非常支持着他,给了他力量。奥吉经历了巨大的心理磨难,最终坚持了下来。他的勇敢、坚毅和乐观帮助他赢得了尊重和友情。在学年结束的时候,校长给他颁发了荣誉奖章,表彰他的勇气和成长。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在学校歧视孩子是最可耻的行为!一个十岁的孩子,心里上其实是非常弱小的。即使是遭受同学们私下的歧视,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更何况是老师的歧视?中国老师对孩子的歧视是公然的,没有任何掩饰和遮掩。中国学校按分数把学生排为三六九等,排名靠后的就是差生。按这种方法,你就是把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凑在一起,按考试分数排名,照样大部分是差生。所以这种“差生”是制度产生的,并不是孩子犯了什么恶行。这些被设计出来的“差生”就成为了贱民,长久的遭受到歧视,甚至是老师公开的侮辱。所以中国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歧视是制度性的、设计的、必然的。


    在影片中,仅仅是个别同学对奥吉的歧视,父母,老师和校长都是在保护他的,但他就已经是难以承受了。而中国学校的情况是,老师校长同学在联合起来歧视差生,这小孩的压力有多大?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有研究认为,中国学校很普遍的霸凌现象就与这种制度性的歧视有关。那些饱受歧视和伤害的“差生”成为了施虐的主体,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和痛苦发泄到了其他学生的身上。校园的歧视对孩子们的伤害太大了。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非常感慨,它引用了一句美国的箴言:如果正确和善良两个行为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你应该选择善良。而中国的老师们选择的是“正确”。而且这个“正确”还只是他们自以为是的正确,并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放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可能并不正确。但他们就用这种特殊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正确”去伤害孩子,放弃了显而易见的善良。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这意味着中国的老师是一群没有个人判断力的人。

    中国人普遍自卑、压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中年以后则普遍焦虑。这种大面积的心理问题与中国老师长期持续的对孩子进行歧视有非常大的关系。可以说,中国教师在学校长期施行的恶行伤害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包括他们自己。因为施行恶行的人,他自己也必将恶化。

    小学生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是承受不了歧视的,特别是来自老师的歧视。父母是把小孩送到学校里是来接受教育的,接受什么教育,首先就是健康人格的教育!你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进行区别对待,甚至歧视和侮辱其中的一部分人,这本身就是病态人格的病态行为。自己都是精神病人,还育什么人呢?这种恶性再不停止,我们也就真的是无耻了。

奇迹男孩 免费观看版本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