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52|评论: 1

[转帖] 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 —— 学者研究冬泳对 “ 隐性长期精神压力抑郁症 ”疗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_103398935_screenshot2018-09-1214.44.21.png



        在冬天跳进海水里最能让我感受到人生在世和活在当下。我入水很快,如果刚开始冬泳,这样有些危险,因为遇冷造成的冷休克反应会让人不自主地想要吸气。


        在水下,我感到灼伤般的疼痛以及一丝恐惧 —— 即使冬泳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些害怕。但也只有这时,我脑中才没有那些焦虑负面的嘁嘁喳喳。


        两分钟过后,等到皮肤和海水温度一样了,人就会舒服起来,呼吸也慢了下来。即使只游一小会儿,也能让我神清气爽几个小时,平静好几天。


        和大多数经常冬泳的人一样,我喜欢冬泳,而且我还相信冬泳有益于精神健康。


        英国医学期刊临床案例报告中首个有关冬泳的报告表明,冬泳可能可以有效治疗抑郁。


       《 放弃药品的医生 》2016年在BBC第一台播出,这是由我制作出品的一套电视专题片,拍摄了24岁的 萨拉( Sarah ),她从17岁就开始服用抗抑郁药。我们见面时,她正极力想摆脱抗抑郁药,说这些药让她置身于“ 化学蒙雾 ”之中。


        萨拉 喜欢游泳,再加之我自身的冬泳经验,我找到了英国 朴次茅斯大学 极端环境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提普顿教授( Mike Tipton )和 梅西博士( Heather Massey )。


       我还请教了与他们合作的 布莱顿和萨塞克斯大学 医院的麻醉顾问 哈珀博士( Mark Harper ),看看让 萨拉 尝试冬泳有没有科学依据。

_103400604_screenshot2018-09-1214.37.58.png

       户外运动和泳伴的陪同能够缓解抑郁和焦虑。但 朴次茅斯大学 的团队认为,可能只是泡冷水的缘故。至于如何起作用,则需要有一个生物学上说得通、令人信服的理论。


        浸泡冷水能产生应激反应,这是数百万年前进化出的应对各种潜在威胁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和激素变化。动物袭击、跳进冷水里以及参加考试都会引起类似反应。


        心跳和呼吸频率会加快,血压升高,分泌压力荷尔蒙。但是,在15摄氏度或以下的冷水里多泡几次,应激反应就会减弱。随着浸泡次数增多,减弱的不只有冷水引发的应激反应。


       风平浪静的日子去冬泳 —— 头两三分钟呼吸急促会吸进一些水,有点儿危险。放轻松,这段时间尽可能少呼吸,并把头抬出水面,自己数两三分钟,当你的皮肤和海水温度一致时,就会感到暖和,六次三分钟的冬泳就能有效缓解冷休克反应并维持数月。至于对心情的影响则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下定论


        提普顿教授和梅西博士的研究表明,高原反应也会减弱。这叫做“ 交叉适应 ”,一种压力提高了身体对另一种压力的适应能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焦虑和抑郁与现代生活中生理和心理问题引起的慢性应激反应( 指长期慢性的压力状态 )症状有关。通过交叉适应,冬泳可能会减轻慢性应激反应以及困扰许多人的相关症状,还有精神健康问题。


        这个道理说得通,但是除了这则临床案例报告,还没有其他证据。


        冬泳的人说冬泳有许多好处:他们从不感冒,冬天不用开暖气。许多人都曾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来户外冬泳,之后心情舒畅,甚至愉悦。


        朴次茅斯大学 的团队准备测验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一项初期研究证实了关于不得感冒的说法,现正着手进行针对不同情况病人的深入报告。


     “ 生活其实很美好 ”


        自2006年以来,抗抑郁药开得比以前多了一倍多,虽然患者可能已经服药多年,但社会仍在置疑药物的有效性。亟需能够应对多种抑郁原因的新方法。

_103398942_teamatportsmouth.jpg

朴次茅斯大学 的研究团队与 克里斯 · 凡 · 塔莱肯 博士


        哈珀博士 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说:“ 目前我们的观察支持冬泳可能有许多益处的假设。”


        两年多过去了,萨拉 还在坚持游泳,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她说:“ 生活其实很美好。我还在接受心理咨询,但是永远不会放弃游泳。”


        “ 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许多帮助。”


        特别警告:停止服用抗抑郁药或任何其他药物请事先征得主治医师同意。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预测,全世界 1/4 的人都会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受到精神或神经疾病的困扰。

     英国与中国精神疾病现状如何? 又分别是如何应对的呢?

    2018年10月中旬,英国政府在举办有50个国家参加的 " 全球精神健康文化变革峰会 " 之前,梅首相首次专门任命了一名政府防自杀事务国务大臣( 由英国政府卫生事务国务大臣杰基·多伊-普莱斯兼任 ),突显这一医学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体现重视和有效防治精神疾病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与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在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时代,精神疾病( Mental disorders )有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的全球人类第三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包括 抑郁症 和 焦虑症 在内的精神疾病具有重大的经济影响,从生产力损失角度,估计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1万亿美元费用。

    对比英国和中国的防治精神病状况,或许可见两国各自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伦敦学院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专业医学调查对比发现,富裕国家的穷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而例如中国这样的东亚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缺乏治疗精神病的专业人员和医疗条件。

    精神疾病( Mental disorders )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精神疾病的定义很广泛,表现可能各不相同。它们的一般特点包括异常的思维、观点、情绪、行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精神病是有比较严重症状、需要强制治疗的患者,但实际上精神疾病范围广得多。

    因此,社会传统认识认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离自己很远,即使有所察觉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很多人采取回避、抵触的态度。实际上,较轻的精神疾病可以包括常见的失眠、抑郁、老年痴呆、游戏成瘾、酗酒、滥用药物等等。

    因此,精神疾病广泛存在于社会人群之中。

    研究指出,虽然传统上认识到精神病的遗传因素,但近年来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世卫组织指出,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抑郁症常是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理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反之,由于社会认知、政策、歧视、偏见等因素,精神健康问题并没有引起家庭和社会的足够重视,讳疾忌医者很多。加之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缺乏专业医护人员、设备和医药条件,无条件就医者也同样众多。由此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也屡见不鲜。

    精神疾病造成的不仅可能是给家人、亲朋的负担,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轻者难以工作,或无法提高工作效率,重者甚至自残或攻击伤害他人。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增加1美元用于普通精神疾病(如抑郁和焦虑)的治疗,则可在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恢复方面产生4美元的回报。

    根据英国全民医疗健康系统( NHS )的统计显示,英国的精神病发病率自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不断上升。以目前任何一个时段统计,英格兰16到64岁的人口中平均6个人总有1个有精神健康问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10年之后,这个数字仍在中国很多媒体有关精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报道中一成不变地继续抄用。

    而据中国媒体公开报道,中国实际的精神病发病率和英格兰类似。比如在2018年《 浙江省精神卫生服务资源蓝皮书 》中指出,中国成年人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高达17%,相当于大约6个人就有1人患有精神障碍。但因为中国人口数字巨大,因此病人总数也成为世界之最。比如以包括昆山杜克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共同发表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很高,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为37.9%,按照中国成人人口基数推算,全中国有3.9亿人存在抑郁倾向。

    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一些贫穷的农村地区的儿童与老人精神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据中国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指出,中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供需失衡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专业精神科医师仅有3.34万人( 包括大专学历 ),心理治疗师仅有约6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平均每千人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健康社会平衡点。此外,现有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多以收治严重精神障碍为主,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服务严重不足。而有关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质量需要规范和提升。

    在英国,据2017年数据,在有约6600多万人口的英格兰( 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共有约8600多名专业的各类精神科医师及助理,此外公费医疗的NHS雇有近4万名精神科护士。但因为精神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困难,以及社会无知偏见仍然存在,英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NHS 以其11%的预算承担着23%的工作。

    英国执政的 特里莎 · 梅 首相的政府一直也在承诺提高对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增加对 NHS 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投资。

    在 NHS 之外,英国也有一批社会慈善组织在协助专业医护人员做这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 The Samaritans( 撒玛利亚慈善组织,或译为好心人、行善者组织 ),专门针对35岁以下人群的 Papyrus,专门针对儿童和19岁以下少年的. Childline ,以及专门针对老人的 The Silver Line。这些社会非政府组织弥补了公立医院的一些不足。

    在英国也仍然存在着对精神疾病知识的无知和传统错误认识,也有很多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治疗。此外,治疗精神疾病也过于偏重药物。

    因此,伦敦峰会呼吁全世界改变对精神病的传统观念,加强对老中青三种不同年龄段的精神病的防治,包括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精神卫生,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尊重、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